厚古薄今还是薄古厚今的争论本质是阶级问题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一共时期,尤其是文革时期,无产阶级享受极大的民主与自由,有“四大”自由,这相对于复辟后的河蟹社会是彻彻底底的新世界,时间并不是像一条直线一样线性前进的,革命也有高潮低潮之分,但是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
2.事物的新旧不是由其出现时间决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一共时代固然在时间上更“旧”但相较于现在更“新”的旧社会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新社会。
3.将垃圾桶里的东西捡回来,为自身增添合法性,宣扬“古”的糟粕巩固自身利益时,却忘了“古”还有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我们常能听到一个词:“厚古薄今”,意思是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

一直以来,士大夫们都喜欢厚古薄今,动不动讲一声秦皇汉武,叹一句唐宗宋祖。走资派邓拓也讲“领略古今有用知识”“旧科班的这一整套办法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向人们推荐地主阶级的“骨气”“清高”“涵养”等文化。语言学家们也是如此:“马建忠著《马氏文通》,不以唐宋以后的语文为研究对象,而以唐韩愈以前的古文为对象。章太炎著《新方言》……只是拿现代方言的片段材料来解释或证明《说文》及一般古书中一些字眼的含义。”以“古”为本位,以“今”为陪衬。在旧中国,“厚古薄今”这个观点似乎成为不可否认的真理。

士大夫“古”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封建文化、封建秩序的崇拜,这反映了他们的阶级地位。而走资派则还想要通过吹捧旧社会、唱衰新社会,来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准备精神条件。

在一共时期,则有一个著名的宣传口号叫做:厚今薄古。一改往日对“孔孟之书”“周公之礼”的吹捧,转而面向实际,为解决现实问题。老舍在大跃进时期著的小相声《厚今薄古》中写道:“唐朝没有大炼钢厂,水电站,不会造飞机,化学肥料,大轮船……唐朝也没有社会主义!”谢觉哉在《小谈今古》中也说:“厚古薄今,是剥削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许人民进步的手法。”

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衰退和阶级斗争的激化,左翼思潮在互联网上越发兴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怀念毛泽东时代、怀念那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可是这时,有一种声音出现了:“唉!人们总是喜欢厚古薄今。”

通过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同样是反对“厚古薄今”,他们的观点却大相径庭。一共时反对厚古薄今,“古”是指人压迫人、地主资产阶级当权得势的旧社会,“今”是指人民当家做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劳动人民,我们怎能不厚今薄古?而现在将群众对于一共的怀念笼统地当作“厚古薄今”来看待,借反对“厚古薄今”来反对群众表达对社会主义的喜爱,实际上就只能是特色反动政府和一切资产阶级们维护其罪恶统治的话术罢了。

因此,“古”和“今”其实都只是表象,对它的争论,实质上是对不同的社会、为不同的阶级服务的两条道路斗争。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