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代的起义斗争——读列宁选集第一卷有感

马列毛主义与起义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起义 武装斗争,是更高形式的阶级斗争体现,是基于反复的群众运动不断提高不断总结而出现的。革命的发展也是阶段式的发展,如果在一个阶段迟迟不能完成先锋队和群众的结合,那么下一个阶段的更高形式的阶级斗争就无从谈起。
2.非常好的一篇读后感,谈及了以往的起义斗争经验,而提及革命形势也写明确了起义的条件,是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以来的文化瑰宝。
3.
几项批评:太短了,本来很多应谈的没有谈及。现在谈论起义问题,不仅应该是指出起义问题是关键问题,也应该指出起义问题的历史性,这一点讲得好。除此之外还应该再研究研究亚非拉民族的斗争经验,尤其是现在印共毛,菲共,阿富汗,乌克兰等国的斗争经验,这一点没有做好。这样的文章显然可以去月刊的,如果作者不磨磨蹭蹭,写好一点,就可以的。

随着危机与战争前景的将近,就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契机临近,意味着起义的临近。我想谈的是起义问题。虽然这看上去像是超越了一个时代。

我们在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历史条件。同样,讨论也不能脱离我们当代的运动实际,即阶级基础,阶级意识,组织基础。

起义,首先是一种斗争方式,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提出来,被运动所要求的。我们看列宁的《莫斯科起义的教训》就可以了解这点。在1905年12月的莫斯科起义前,工人群众所开展的斗争是政治与经济为目的的总罢工,而罢工的一开始,也没有计划要起义。这是被运动所要求出来的。当时的俄国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阶级斗争而无所不用其极,对于人民群众的斗争运动,他们集中了所有的反动力量发起了进攻 在广场上他们公开的举行屠杀,他们直接的炮轰工人住宅区,还使用了讨伐队与讨伐列车。“革命迫使敌人采取日益极端的防守手段,因而他自己也制定了日益强有力的进攻手段。”

在1905年革命中的起义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经验与教训。列宁指出,1905年的莫斯科起义存在这些问题:

第一,党组织没有走在运动的前面,没有领导起起义的斗争。在起义前没有准备好计划,没有准备好武器;在运动中没有认清形势,及时的领导起义;在起义后,没有总结起义的经验教训,反而出现普列汉诺夫这号人物大哭大闹,“不用拿起武器”。

第二,起义中要积极争取动摇的军队,不仅是思想上说服,而且要采取更积极的办法。例如,在战壕里举行士兵联欢会,在城市中与军队正面交锋时同兵士们联欢。“必须拿起武器,大胆的进攻和出击,同时必须消灭长官,位争取动摇的军队进行最果敢的斗争。”

第三,游击战争,游击战术。必须坚决地开展新的“街垒战斗”——即游击战争。党必须领导起这一项任务,革除掉在运动中的无组织性,集中力量去开展游击战争,举行“革命恐怖”,建立革命政权。同时不忘记其它的斗争方式,不忘记游击战争是服从于运动大方向的斗争形式。而在革命运动中党组织没有做好自己的这项工作,落后于运动,落后于群众。

“起义是一种艺术,这个艺术的主要准则就是万分勇敢,一往直前的一直举行进攻。”(恩格斯)

起义要确定起义时间,而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指出了一般的革命形势的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毫无疑问,没有革命形势,就不可能发生革命,而且并不是任何革命形势都会引起革命。一般说来,革命形势的特征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举出下面三个主要特征,大概是不会错的:(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口。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2) 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无论整个危机的环境,还是“上层”本身,都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

在一九一七的十月,列宁实践了他的理论。推荐同志们看《马克思主义与起义》。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