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机器妈妈还是妈妈机器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
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
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私有制的家庭从来都不是无私的,在父权制的私有制社会下更是如此,妇女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工具,所以意识形态上一直强调母亲无私奉献。此外虽然各种影视作品一直给人营造一种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但是事实上私有制已经拆散了无产者的家庭,无产阶级的家人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而且大多数会因为经济问题不得安宁。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人民群众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家庭。
2.资本主义主导下的文艺作品其宣传的价值观也必然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这部动画电影处处都流露出对家庭成员的物化,所传递的正是私有制下“理想化”的家庭观,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家庭,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也是一种奢求。
3.这部作品最终是把私有制的理想化家庭秩序赋予,产生的是违反实际的用作观赏“美好家庭”的景观

1、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电影传达的价值观有利于哪个阶级

分析文化作品 要从创作文化作品的首要目的看起。既《熊出没》系列动画及电影 要向谁 传达什么样的观念,又是怎么传达该观念。不否认,这是一部“含情脉脉”且“科技感十足”的作品,面向儿童及家庭市场的同时,又为家庭传达 国家大政方针的热点——以歌颂母爱为表的生育呼吁 及 推广人工智能与芯片方面的高大上印象。

众所周知,政府有阶级性,而政府推行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这部很“切题”的家庭向动画电影却正迎合了其中两点——鼓励生育、推动科技产业发展。

该电影中出现了家庭中的两种角色——妈妈和孩子。就以此来分析该片在剧情中隐含、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观点。

2、脸谱化的超人妈妈——社会印象需要什么样的双亲

电影以熊妈妈在熊大熊二两位孩子幼年时,一家子在森林相处的场景开始,可爱的熊宝宝,乐在其中、无微不至的熊妈妈。这十分符合私有制下家庭关系中 对“最美好的亲子关系”的想象。“父亲”角色的空缺是巧妙的留白,既塑造了全能妈妈的形象,又巧妙地将父亲摘离家庭。

传统家庭,家庭主要劳动力主要为扮演“父亲”的男性承担,社会普遍意识认为“父亲”可以为了获取更多的家庭经济收入而牺牲对家人的陪伴,并且将家务包揽给普遍收入更低甚至居家的“母亲”身上,这种意识有利于私有制的既得利益者从“父亲”身上剥削更多的劳动成果,并将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更多压在“母亲”身上。于是“父亲”成了隐形人,“母亲”成了看护机器。而最新关于非婚生子的政策放开 也能体现出制定者试图缝合“父母”这两种家庭角色于一人或放松将“父母”两人财产关系上的绑定而减少担心婚姻绑定的“父、母”,也为代孕提供方便。

由于“父亲”即是劳动剥削的高价值对象 又普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意识上也赋予了父亲更多在家庭内的权力,又贬低家庭劳动与家庭教育的价值来让“母亲”处于“父亲”的从属地位,即让不满自身处境的“母亲”或顺从于“父亲”或将矛头对准“父亲”又让感受到自身在家庭中优越的“父亲”维护现有秩序。于是很多家庭中的“父亲”既缺位又强权。

而“母亲”则要对孩子倍加呵护,呵护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以强调不计代价付出的“亲情“替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多母亲爱护孩子并不是 人与人间平等的爱 加上 孕育过程情感积累产生的爱。而是忽视孩子真实想法或情绪的 灌输式加自我感动式的爱 举例:会有母亲常常展现出:我都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xxxxxx 的情感正是由此而来)(片中并未明确展现这方面)

维护这种家庭观念的作品下,“母亲”一定要像圣人一样,无私而伟大,奉献是他们美好的品行(当代需要部分“母亲”角色也成为劳动力,便淡化了“母亲”对“父亲”的服从,转而强调对“孩子”的关爱上了)同时“母亲”还要守护在“孩子”面前,为“孩子”遮风挡雨,不但要关爱还要守护,必要时甚至要牺牲自己,同时还在不断歌颂着这种献身。如同旧社会歌颂贞洁烈女一样歌颂对孩子奉献的母亲。让母亲在被迫牺牲时还有杀身成仁的道德满足。

熊妈妈从被制造的开始就是为了完成“妈妈”这角色的机器,全片中熊妈妈没有自己,全是孩子,自始至终都只为了孩子而行动。本片令人感动的方向大部分是为了孩子牺牲的剧情,或者说,是学会了牺牲才当上了“合格的妈妈”。“妈妈”是角色、是职业。

本片体现的正是维护了 有利于维持资产阶级以为家庭单位剥削方式 的价值观。

电影现场,有带娃观影的妈妈,有听闻电影宣传要来感受“母爱”或“回味童年”的年轻女性,他们在资产阶级眼中都是可能为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流程的工具。该片只是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塑造人价值观茫茫多的文化作品之一,既是结果,又是工具。

3、科技确实是炫酷的东西——要孩子准备什么路

除了第一主要的家庭意识外,该片也旨在激发孩子对 为当下热点的人工智能 或其他国家产业发展正需要 的好奇。既能展示国家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能为该类资本培养 有志从事该产业的劳动者。在家里要感谢妈妈,在外要有建设国家的志向,在这种热情下,在内激励“母亲”更好完成“母亲”这一角色的任务,再外为资产阶级创造价值。

4、妈妈能变成超人的条件——经济收入影响教育水平

能含情脉脉的交流本就是种奢侈。交流需要精力与时间,而这种需求对底层劳动者中的“母亲”并不容易。当今社会的底层劳动者在超时且过量的劳动中失去了交流的条件,留守儿童便是最直接的体现。既被鼓动对孩子牺牲奉献的精神洗脑,又被剥削去了收入和时间,导致亲子间交流减少,甚至交流困难,不知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不能理解孩子感情,为孩子盲目付出,让孩子盲目服从。

同时,资产阶级并无兴趣让底层劳动者接受成为完整的人必备的情感教育,并不会教未来的父母分析孩子需求,照顾孩子感情。资产阶级不需要过多通情达理的人,不需底层劳动者心理健康,这不符合资产阶级的直接利益。于是,底层劳动者家庭出身的孩子受更多忽视,而这种忽视又很可能会传递给孩子的子代。底层劳动者 灌输干涉式的家庭教育法 相对于 解释引导式教育法 对孩子获取知识难度的劣势,在造成子代在劳动者中更易维持在底层外,还会因 对知识储备及理解能力等方面 和 处在中高层的劳动者 有差距,而不得不沉溺在简单直接的信息流中,降低思考能力,这也强化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秩序稳定,同时资产阶级价值观还将底层劳动者贬低成愚钝麻木的乌合之众,让有知识 却被资产阶级价值观影响的 中上层劳动者 歧视那些底层劳动者,以维护资产阶级秩序。这些资产阶级眼中的“工具妈妈”和“工具爸爸”就变成了“妈妈工具”和“爸爸工具”

5、妈妈怪异的美术风格——熊也要明眉大眼

最后要谈美术风格上以熊大熊二和熊妈妈的风格区别为代表,“美术上的性别差异”。

熊妈妈和熊大熊二同为熊,却要明显地和两只熊孩子区分,体现出“明眉大眼“这种符合资本主义价值观对女性要求的”漂亮“既要有明显且符合人眉样式的眉毛,又有与人类似却不似另外两头熊的眼部处理风格,可以说,其为了追求将熊妈妈塑造得”美“甚至能不顾与他孩子风格的和谐,成功给两头熊制造了位美丽的”人脸熊“做妈妈。

同时,剧中以光头强和苏洛的差距为例,美术风格的差异也体现在人类角色身上,男性角色基本形体各色各样、千奇百怪甚至奇形怪状,而女性却设计得保守得多,都有共同标准:好看的。仿佛对女性角色的设计要求十分单一,这正符合资产阶级利益,在外表区分角色性别差异,将美型作为女性角色造型几乎的唯一标准,同时在塑造男性角色外形时又仅在所谓“男主”身上安插美型元素,该差异潜在中将“美”的任务派发给所有认同该价值观的女性身上,又同时将“美型”与在剧情中担任主要角色的“英雄”绑定,也在强调这种 有利于维持资产阶级利益秩序 的价值观。

(该价值观意在将“男”和“女”做功能区分,不以“人”为标准,搞性别差异标准,实质是为了培养各司其职的工具属性。故,应以“人”的标准看待性别差异,认识做为“人”的共性,而非在意识形态上区分“男”“女”。任何鼓吹性别差异的理论,都是在为“物化人”“标签化人“”差异化人“等维护资产阶级的思想张目)

4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