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原市委书记用16万台矿机狂挖比特币——无休止的贪腐为人性自私论撑腰,自私真的是人的本性吗?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 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 (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江西抚州原市委书记肖毅(现已落马)开动16万台矿机,狂挖比特币超8000枚,折合人民币超过22亿人民币,竟然用掉了全市百分之十的电!噫吁嚱!这帮趴在人民身上的吸血虫贪腐无度,平常人一个亿就一辈子都花不完了,达官权贵们竟然手握数十个亿依然不肯放松吸血的力度。这是为什么?有人就要讲,人从来都是自私的,从人诞生,从古至今都是,有一点就想多一点,人就是这样的!人性真是如此吗?不是的,这些话语看似正确,我们感受到的也确实如此,但依旧是经验为先的,狭隘的,庸俗的。我们每一个抱着美好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能看破这一点,认为人永远是自私的,那么原本可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变的不可行了。

附文章

.
.
.

人注定是自私自利的吗?

首先,来看一下这些话,“没用,人的欲望无限的,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还有人性,就得有暴力,不然谁都想占为己有,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种看法听起来很正确,而且我们一直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思考,那些话语无疑是狭隘的,庸俗的,经验为先的。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吧!

  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所写: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爱可以是出发点,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我们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惡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吗?

2.马克思主义相关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主要的形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必定会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的社会存在又会产生出新的社会意识,新的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使社会按照新的发展模式发展。社会是发展的,不断运动的,“人性”也是在变化的,要以运动的、变化的角度去思考,“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由于物质财富的不完全充分,阶级在较长时间内还会存在,这种“人

性论”的思想还不会被完全消灭,在这种程度上,那种“人性论”还是“正确的”。要明白,现在的所谓“自私”不是永恒的!请长远一点看!

《什么是人民、阶级及其他:以马克思的名义》(陈培永 著)中的一节:

“人”是什么不是什么?人注定是自私自利的吗?

人是社会中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由社会关系所决定,说明他的本性就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永恒的,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本质(本性)因此既是变化的也是不变的,不变的是它的社会关系的内核,变化的是它具体呈现出来的样态,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表现形式。

人不是生来如此的超验的存在,没有抽象的恒定的人的本质。我们不能指望提出一种适应于所有时代的人的本质,不能把某个时代的人所呈现出来的特征适用于一切时代的人身上。但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恰恰就是,把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特征当成人的永恒的本质,当成人的本性,当成人性本身。

我们很多人认同的是,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无法改变的本性。让人去利他,让人去为公,实际上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注定只是唱高调,掩盖不了在为他人、为公的名义下的为自己、为私。所有的制度设计都要把人想象成这种人,都应该围绕着克制人的这种本性展开。如果把人想象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注定是美好的想象,就无法设计出产生实效的制度。如果要给这种观念找到理论基础的话,那就是以亚当 •斯密(Adam Smith) 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自由主义者的理论。这套理论的基本逻辑就是,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居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市场经济是最符合人的这种自私本性的,它通过竞争、交换能保证每个人在实现利他的同时实现利己,因此是最值得称颂的经济形态。

人的自私本性赋予了市场经济以永恒的合理性。人的本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市场经济符合了人的这种本性,也因此是永恒的。这种理论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却与事实明显不符。市场经济并不是古已有之,它出现后也没有像理论家所讲的那样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完美统一。有些市场主体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在能够不利他的情况下实现利己,在侵犯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利益。它使本来没有浓厚利己意识的人变成了强烈的利己主义者,塑造出越来越多只关心自身利益而不关心他人、社会的极端利己之人。

其实,并不是人的自私本性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相反,人的自私本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永不满足的贪梦、没有止境的欲望,也正是资本逻辑运作必将培育出来的人的“特性”。这种人的生成是资本运作、市场经济滋生的代价,也是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人性难题。

人都是自私的吗?也对也不对。对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看到的“人”确实如此;不对的是,这种自私井不代表是永恒的人的本性,并不是一切时代的人、未来社会的人都具有的本性。人的自私、利己主义确实存在,但不能因为这种经验的存在,就认为这是人的本性,会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这种思考,必然会陷入马克思所批判的直观的唯物主义中.即“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只看到一个又一个为了一己私利的人构成的市民社会。

我们应该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完善,人终将摆脱自私、狭隘、贪梦,成为真正意义上富有的人。不然的话,我们就注定会生活在霍布斯所描述的所有人以所有人为敌的状态,人与人互为手段,人与人之间注定是对立、竞争、博弈甚至弱肉强食的关系。马克思对末来美好社会的设想,正建立在人可以改变的基础上。我们终将看到马克思所讲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终将看到不同于自私自利的人所构成的市民社会的新社会。我们要对人自己有信心,要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抱有美好希望。不能因为今天的不如人意,就认为

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永远不可能变为现实。

今天,很多人为什么不相信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终会实现?恰怡是因为假设了自私自利的人的永恒性,这样的“人”为了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社会也会被糟蹋,我们还怎么相信公平正义、社会美好呢? 只有理解了随着生产关系、社会条件的改变,人是可以改变的,能够成为不自私自利的人,我们才可能对人类社会的末来抱有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