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开来,在新形势下回顾曾经的工人运动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

如今,只要是一个神智正常、没有完全被信息茧房包裹的人,都必须承认,工人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说明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伴随这一过程的,还有左翼思想的迅速回潮,这其中又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体。考虑到一些同志新近左转,对历史上的情况还不够了解,因此有必要在工人运动重新高涨的当下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人运动进行简单回顾。希望本文能为同志们对形势的分析起到一定帮助。

在开始正式的回顾前,我们需要对改开以来的工人群体进行一定的划分,因为不同类别的工人发起运动的诉求和方法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首先是国企工人,这部分工人的特点是,感受过国企还被称为“国营企业”时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感觉,因此有比较高的政治自觉,动员能力也相当强。他们的斗争诉求集中在避免企业被贱卖以及贱卖后的下岗,或者是在已经下岗后,发现当时的操作是不合法的,因此集结起来重新索求应得的权益。接下来是新工人,新工人就是指改开后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雇佣劳动的工人,产生于80年代的乡镇企业,壮大于90年代的民工潮。新工人的斗争诉求集中在工资上,相比于国企工人少了一些政治观念,同时组织度一般也较低,同乡关系是很重要的纽带。但在资本主义现实的教育下,只要有机会,新工人会很快地成长。

国企老工人的斗争如今流传最广的是通钢事件。吉林省政府在06年对通钢进行改制,企图将其贱卖给建龙集团。通钢200亿元的资产,经过评估缩水成了20亿。不仅如此,建龙入驻后工人工资大幅缩水,民主权利被剥夺,而管理层的工资从跟工人差不了多少,变成普通工人的十倍以上。建龙还采用“小厂掏空大厂”的策略,用通钢的原料资金供给建龙自己的小钢厂,却把小厂的垃圾货拉到通钢。这些事情令通钢的工人们非常愤怒。

09年建龙认为通钢效益不好,于是撤出。工人们无不感到振奋,因而工作非常积极,通钢扭亏为盈。建龙见到此情此景,又想二次入驻。一些有威望的老工人紧急号召大家保卫工厂,于是在次日近万名工人打着“建龙滚出通钢”的横幅在厂内罢工游行,每到一个厂区,就又有新的工人封炉加入游行队伍,人数峰值大概达到六万。人群集结起来冲向入驻的建龙经理陈国君。陈国君一开始还显得非常嚣张,叫嚣“谁再闹事明天就开除他”,但之后就被工人围殴并踹下楼梯,摔得动弹不得(最后即便被救出还是因重伤不治身亡)。吉林省政府先后调动了三个市的警力,但始终控制不住场面。老年人在前面顶住,年轻人拿着石头在后面压上,警察可以说毫无办法。吉林政府不得不让步,宣布建龙永不进驻通钢。

国企老工人有政治意识,有组织能力,但如今并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集团,因为很遗憾时间并不站在国企老工人的一边。但国企工人的斗争案例对新时代的左翼来说是重要的材料,时间是站在我们一边的,我们需要继承他们的精神。

简单讨论了国企工人的斗争,让我们把视线转向新工人。10年前后有一波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10年的罢工是南海本田罢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矛盾的焦点在工资差别上。本田作为日企,利润丰厚,但并不舍得给中国工人发工资,本田的工人拿的是一级工资1510元,职校实习生更低,只有900元,都是“月光族”。与此相对的是日籍员工,在10年前后就能拿到5万的月薪。不仅如此,还有过日籍管理人员殴打中国工人的事件,并且事后日籍管理并没有道歉,只是推出来一个中国管理道歉。

罢工的发起者叫谭国成,从职校毕业,熟读毛泽东诗词,乐于拔刀相助。他原本就计划辞职,所以想要干脆干个大的,为工友谋点福利。他从3月开始串联,最后将罢工日期定在5月17日。在按下生产线的紧急停止按钮后,一开始的动员情况并不理想,只有50人,后来又靠着短信的传播增加了一批参与者。但对于高度流水线化的生产来说,一个环节的停止就意味着所有环节的停止,所以罢工还是成功发动了。工人们同一意见,要求加薪800元。

真正激发工人斗争意识的,是资方、政府、工会的傲慢和愚蠢。资方为了震慑工人,就全厂广播开除谭国成和他的学弟萧浪,这下全厂工人都知道有人罢工了。5月24日,资方提出了增加餐补55元,工人们非常愤怒,认为自己被戏耍了。但南海本田一处停产,生产链条上的其它工厂也相继停产,这使资方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5月31日,资方妥协同意加薪300元,政府、工会聚集工人到一起宣讲流程。不过这天工会人员与工人发生冲突,工会人员殴打了工人,这也使工人的情绪达到高峰,并决定坚持加薪800元的诉求,还提出了重整工会的要求。

之后正式进入集体谈判环节。运动积极分子李晓娟等人尝试联系了《劳动合同法》的编写者,人大教授常凯参与调解。没想到常凯教授非常支持,直接去当了工人的法律顾问,也确实在谈判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最终谈判结果是涨薪500元,并组建工人直选工会。可惜的是直选工会没能维持下去,李晓娟也在排挤下离职了。

南海本田罢工主要有两个亮点。第一,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劳资谈判,劳动者能够授权自己选出来的代表,去与资方以平等身份谈判,这是非常不同于“讨薪”的;第二,出现了重整工会的诉求,这说明工人在运动中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当局工会制度的虚伪。而南海本田直选工会的失败,也说明工人运动一定要寻求更大范围的团结,一厂一时的胜利太容易被剥夺了。

本田罢工引爆了汽车产业工人此起彼伏的大罢工,之后是11年的海量罢工。海量罢工的烈度是更高的,斗争诉求也是工资问题,并且是一开始就有上千的工人参与斗争。之后几千工人和几百警察发生直接冲突,有一个女工被打得流产,甚至还有警察与工人的互换人质环节。也有导火索并非经济问题的罢工。12年太原富士康,由于工人不满于保安长期以来动辄打骂的恶劣态度,2000名工人追打200名保安。

15年之后,工人运动数量减少,值得一提的大规模运动可能只有18年塔吊司机罢工等少数几个事件。并且塔吊司机罢工没有太多的组织性,只是通过同乡群进行了动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为什么10年工运进入高潮后就开始走下坡路。08年经济危机过后,中国政府开启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同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逐渐成型,可以说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是非常大的,这为工人斗争提供了一定优势。从资方角度看,如果在工人斗争时一点血都不愿意出,那么轻则订单延迟交付,重则错过机遇被赶出市场;从工人角度看,参与罢工的成本比较低,即便罢工失败被赶出来,外面还有大量待遇相似的厂在招人。因此往往在经济增长、工业繁荣的时候,经济主义的工人运动会高涨起来,并且还时常能取得成功,因为资产阶级此时也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可以让步。

但在15年后,以供给侧改革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产能相对过剩的阶段。这时候再从劳资双方的视角看一看这个问题,资方会认为利润空间已经不足,不能再妥协于工人,因此会采用镇压的态度,这又进一步造成了工运的低潮;工人这时候如果因参与罢工被开除,那么社会上就不一定能找到同等待遇的工作,更何况遭到镇压的概率更高了,因此会倾向于忍气吞声。

不过从20年以来,工人运动重新进入高涨期。我们能看到20年的成都富士康和上海昌硕,还有近期的郑州富士康和重庆大渡口。新时期的工人运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参与工人主体多为临时工,诉求大多有按约定发放返费。这与10年的工人运动是相当不同的,当时工人还比较追求稳定务工,诉求集中在月薪上涨上(如果干一段时间就跑这种诉求就没有意义了),甚至会有社保方面的诉求。而现在出现大量的不稳定用工情况,则说明工人的待遇已经不足以顺利完成阶级再生产了,这似乎隐隐有“被统治阶级已经无法照旧生活”的意味。大量临时工全国范围的流动,也将为工人运动带来新的可能性。

那么对于马列毛左派,为什么应该重视这一轮的工人运动呢?因为它是在经济相当低迷的时期爆发的,不同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的斗争,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的压迫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真正的革命性就在这里。在经济低迷期,不爆发运动则已,一旦爆发就有可能迅速政治化。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加快融工的步伐,帮助工人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积极寻求组织的发展。我们应当要有一种紧迫感,如果真的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到那时一定要已经具备可靠的革命组织,而不是仍然在面面相觑,等待天降列宁或者毛泽东。

本文南海本田罢工过程部分参考了网络文章《南海本田罢工事件始末》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