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建⽋了六⼗多万亿,需要奇迹才还得上


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就是这么⼀轮轮挖出来的。坑⼤如斯,是真顶不住了。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关不⽻
2022年12⽉30⽇,贵州遵义市最⼤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债券信息⽹披露了关于推进银⾏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称:本次银⾏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年⾄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此处应有台词:“好吧,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要优雅地做个⽼赖”。
01
理直⽓壮亏钱,放⼼⼤胆借钱
城投是各地政府的直属公司,名义上的主营业务是地⽅基建。修桥铺路、市政绿化、各类景观设施等等。

说是公司,却是所谓“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既然是“公益性”的,亏钱亏得理直⽓壮。事实上,除了少数超⼀线、⼀线的城投外,⼏乎所有城投都在理直⽓壮地亏钱。

⽣⽽亏钱的公司,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缝合怪”,就是为了地⽅财政盘⼦服务的,给地⽅财政套个⻢甲融资才是真正的主营业务。套这个⻢甲,图的就是个⽅便。因为是公司,所以城投债都是商业性的,不受财政纪律的约束,也不计⼊政府负债。

⼀⾔以蔽之,城投就是以基建项⽬的名义,把钱从银⾏借出来,然后亏出去。各地⼤量的⽆效基建,诸如⻔可罗雀的⼤型景观、空空如也的道桥、种完了砍、砍完了种的城市绿化,⼤都出⾃城投之⼿。


遵义道桥集团学府新苑项⽬(图/“遵义道桥”公众号)

既然城投是地⽅政府的融资平台,⾃带地⽅财政的信⽤背书。当然,绝⼤多数情况下,财政是不能明着给担保的,名义上还是要给抵押物的。很多地⽅政府“穷得只剩地”了,⼟地就是最好的抵押物。国有⼟地倒腾给国有公司,没难度。

地到⼿了,修路造公园把⼟地的评估价拉上去,能拉个房地产公司做“托”就更好了。反正银⾏的账⾯上就过得去了,借得到钱,就OK了。⼟地财政就这么闭环了。

银⾏⼜不傻,知道这样“做”出来的地价多半是纸上谈兵、⽔⽉镜花,但是这也⽆所谓了。钱⼜不是⾃⼰兜⾥掏出来的,和地⽅政府较什么真呢?只要合规性没问题,银⾏乐得睁⼀眼、闭⼀眼。

所以明知城投债是⾁包⼦打狗的必亏,银⾏也得借。这就是所谓的“城投信仰”,其实是政府信⽤的刚性信仰。⾮但得借,⽽且得⼀直借。举新还旧是城投维持现⾦流的唯⼀⽅式,利滚利⼏圈,债务规模就达到了“⼤到不能倒”的天量。

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达56万亿元。刚过去的2022年,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65万亿元,中国⼈⼈均⽋5万。

城投的巨坑存在很多年了,靠两层遮羞布挡着。⼀是房地产繁荣稳住地价,地⽣钱、钱⽣地的游戏就能继续玩;⼆是财政扩张,局部爆个⼩雷,不管哪级财政出来买个单就过去。

如今房地产灰头⼟脸,政府财政吃紧,城投只能裸奔。⼿头只有两种资产,卖不出去的⼟地,和⼀堆亏钱的基础设施。两⼿⼀摊,问银⾏要不要?银⾏要是横下⼼来收了,也避免不了坏账,只好认栽。

这次遵义的“友好协商”⼤概就是这个样⼦,⽽“友好协商”的结果就是⼆⼗年债务展期。
02
还钱这辈⼦都是不可能的

⼆⼗年展期,这债就能还上吗?单看这155.94亿,还能硬着头⽪说“能还”。但是,这⼆⼗年要还的何⽌155.94亿。根据《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中期报告(2022 年)》显示,截⾄2022年6⽉末,遵义道桥总债务余额为457.54亿元,占总负债的53.32%。

⼆⼗年展期,也就别考虑什么短期债务、⻓期债务了,再⻓期也⻓不过⼆⼗年。近千亿规模的总负债压身,怎么还?遵义道桥⾃⼰还,那肯定不⽤想了。但凡能有⼀点点还钱的希望,就到不了“友好协商”这⼀步。

本级财政兜底更指望不上,遵义市的财政规模⼀年不到300亿,就算有盈余,⼜能有多少呢?就算有盈余,这不是还有别的城投公司吗?

总⽽⾔之,⾔⽽总之,唯⼀可以指望的是房地产复苏,⼟地资产能盘活……这需要奇迹。所以,⼆⼗年展期的城投债,⼤概率是在哪⾥跌倒,就在哪⾥躺平。

⼆⼗年,银⾏、城投、地⽅政府得换多少茬管事的。换着换着,就剩下⼀笔糊涂账。国有企业最⼤的好处就是,⼤家都有等于⼤家都没有,⼀切责任均属⽞学。银⾏再狠,能把城投公司⽼总列⼊失信⼈名单吗?该坐⾼铁的坐⾼铁,该坐⻜机的坐⻜机,按级别来,谁也拦不住。

这个“友好协商”出来的“⼆⼗年展期”,和还钱⽆关,就是把坏账藏起来、再变成糊涂账的⽞学操作。

单⼀个遵义道桥搞点⽞学没关系,遵义市没啥⼤碍。遵义有⼤茅台坐镇,⽀柱产业扎实,⽇⼦总能过下去。但是,全国60多万亿的城投债,咋弄?

要是60多万亿的城投债都如法炮制,货币流动性堪忧。货币是经济系统的⾎液,都变成了⼆⼗年不化的陈年⾎栓,还谈什么经济活⼒呢?

当年坑不那么⼤的时候,还可以粉饰过去,各找各妈的新⼀轮循环开启。银⾏⾦融机构找央妈,城投找本级财政,本级财政找上级财政。亲娘慈⺟合⼒送温暖,就是货币放⽔再上⼀轮基建、再涨⼀波房价的“基建拉动”。所谓经济三驾⻢⻋⾥的“投资拉动”,就是挖坑填坑的挥汗如⾬。

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就是这么⼀轮轮挖出来的。坑⼤如斯,是真顶不住了。

很多⼈都听说过“房地产是个⼤夜壶”,但是很多⼈都不知道,这夜壶⾥的陈年屎尿是怎么来的。

千夫所指的许⽼板们,哪⾥配得上这么⾼级的夜壶业务?轻轻划上⼏条杠杠,许家印就被逼到了要跳楼,明晃晃的24K⽪带也只是根⽪带,给各地⽅政府、各家城投的债务⼤肚腩做个装饰。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