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探讨

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时,我们解剖了一个产品生产的组织模式。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为了生产一个产品,首先根据它的设计文件提出的技术要求,编制制作它的工艺流程文件。然后,根据工艺流程文件提出的制作要求组织生产线。这其中,包括生产设备的组织,人工岗位的组织,原材料的组织等等。生产力成型的标志是,整个生产线投入运行。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技术组织部分的大概情形。

在技术组织完成以后,资本主义还得给生产力套上笼头,这个笼头就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制订了细如牛毛的等级差别,不同的等级分配额度不同。分配的等级产别,学名叫作:资产阶级法权。通过这样的方式,资产阶级就把生产力关进了分配的笼子。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支持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法律条文,即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法律,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就产品的生产而言,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根本就不是它所需要的,它只需要生产方式的技术部分。但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管住生产力,生产力就可能不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使唤。庞大的工人阶级组成的生产力,就会像野牛进了瓷器店一样,把资产阶级等级制度闯得稀巴烂。用资本主义分配方式这个一个小小的笼头套住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就可以一手牵着笼头,一手拿着皮鞭,把生产力这头牛,在地球上赶来赶去了。

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革命,首先就应该砸烂分配这个铁笼子,使生产的组织方式仅仅服务于产品,而不是既服务于产品,又服务于分配,甚至主要服务于分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共产主义社会才必须承担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对社会全体成员实行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只有产品需要的技术部分,没有分配部分(它的分配部分转化成了社会供给方式),劳动者之间只有岗位职能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无法通过物质刺激来激发,只能通过相互协作来产生。

没有分配管制的共产主义生产力,劳动者只有岗位职能的不同,身份都是平等的。这为劳动者之间的协作创造了条件。至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中,不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客观压力,也不会出现技术保守的无形壁垒。相反,那种师傅“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共产主义风气会自然涌现。在社会负担全体成员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即使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也不会为了保守技术,而使自己陷于“能者多劳”的境地吧。

就像原始人联合狩猎的协作劳动,最终被弓箭代替一样。一种新工具的诞生,总是使生产力中相应的人工协作劳动瓦解。这在私有制生产力中,是劳动者最反对的事物。但在共产主义生产力中,由于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利润,为了分配引发的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所以,技术进步不仅不会遭到劳动者的抵制,而且还会成为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的动力。共产主义生产力中,劳动者不是为了机械的劳动而劳动,而是要在协作中探讨取代人工劳动的新技术,把劳动者从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这使得每个人在劳动中更愿意合作,更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也更愿意探讨减轻劳动强度的新技术,并从中获得乐趣。

因此,在共产主义生产力的组织方式中,投入传统生产的时间,最终只是占百分之六七十,而组织劳动者交流探讨的讨论会时间,恐怕要占三到四十。也许,一个新产品的生产,最初劳动的时间只有百分之三到四十,讨论会的时间可能要多到百分之六到七十。等到生产成熟以后,讨论的时间自然减少,生产自然伸展。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中,含有劳动者之间的交流沟通部分。

共产主义生产力按照原型法(一种开发产品的方式)来组织。它除了继承了私有制生产组织方式的技术部分外,抛弃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它利用组织生产方式的技术部分建立生产力原型,然后通过劳动者的协作劳动逐步完善生产方式,通过发明新技术更新生产方式,最终使共产主义生产力脱胎它的最初原型,成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强大物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