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融资路线图

《集结号》融资路线图

草鱼禾

凭借一部看似“虚无”的电影剧本,却能够史无前例地拿到5000万银行贷款,它是如何实现的?

国产首部战争题材的商业大片《集结号》,可谓赚足了喝彩,得到官方民间一致认可,票房更是全线飘红。

电影投资向来是个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未来的市场回报不确定,因而很难去预期可能产生的票房收入。很有可能巨额资金砸下去,收入却是一片空白。因而,国内的商业影片,其资金来源基本是以私募为主:导演拿到一个剧本,组建一支剧组,然后去找愿意担风险的投资者,赚了大家分,赔了打水漂。

国内的银行面对电影投资,向来是敬而远之的,可是《集结号》早在2006年电影还未开拍时,就得到了招商银行的5000万贷款,它是如何实现的?

《集结号》早在筹拍之时,按照制片方“华谊兄弟”的预算,《集结号》的总投资为1亿元人民币,自有资金5000万,缺口5000万。原本,他们并没有设想从银行渠道弥补这个资金缺口,更多是考虑私募的方式。2006年中,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在某论坛偶然结识招行的高管,聊天中谈及《集结号》的拍摄计划,并提到了资金筹集事项。

向来在创新方面颇有建树的招商银行,又想在文创领域找一片新“蓝海”。进行新的尝试的想法,使得双方一拍即合。

通过银行的三点风险审查

当然,不是说招行有贷款意向,《集结号》就一定能拿到这笔资金。当中出现一个障碍,就是找不着第三方担保。目前,国内并没有欧美那样专门的影视拍摄担保公司,制片方凭借担保可以获得银行贷款。在没有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招行提出要求:对《集结号》整个项目强化风险审查。

文化产业的资金循环流程,大不同于一般的产业企业。制造业有标准化连续生产的有形产品,而影视作品却是无形的。一个好的剧本能不能拿到拍摄许可证?拍摄能否完工?完工后能否卖个好票房?众多的环节都充满变数。而且,影片完成拍摄后如果通不过电影审查,不能公映,投资者就要血本两亏。

为此,招行列出了最核心的三个风险点:拍摄许可风险、拍摄完工风险、影片销售风险。

招行的风险管理和审批部门人员阅读了剧本,经过对风险仔细研判后认为,对于饱含兄弟情感和英雄气概的战争片来说,获得拍摄许可证问题不大;其次就是拍摄完工风险。这里包括各种使电影最终没能拍成的原因,比如拍摄事故、影片换人、换故事等诸多可能。在这方面,华谊公司提供完工风险担保;至于影片销售环节,则需要采取《集结号》全球版权作为质押。

全球版权质押

此时,全球版权质押又带来了新问题。因为全球版权被质押,就意味着《集结号》不能进行片花预售和公开放映。经过与律师的沟通,后来采取了将版权质押权行使到拍摄完工阶段,拍摄完工后,即以全球放映的票房收益权质押替换版权质押。在全球片花的销售上,在招行法律部的帮助下,双方又追加了一些条款来进一步控制风险。

最终,在2006年8月29日,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尽职调查后,《集结号》贷款5000万元的报告终于通过了招行的终审并放款,贷款性质为无第三方公司担保。

出让演员核定权及财务控制权

对于华谊兄弟来说,从银行贷款还要面对一个变化:主演人选等方面都要得到银行的首肯。按照原定计划,《集结号》是冯小刚和葛优这一对老搭档合作。不过等到开机时,主演就换了,但是,更换主要演员是要征得招行同意的。因为,双方有条款规定,演员的确定与更换必须获得招行的认可。这就意味着,要获得招行的贷款,必须出让演员的最终核定权。

这还不够,为了彻底打消招行对项目风险的担忧,《集结号》还不得不出让项目的财务控制权。《集结号》总投资1亿元,华谊兄弟投资5000万元。根据招行和华谊公司的协议,华谊公司的自筹资金必须先用完,招行的贷款才被允许支出。因此,该笔资金前期实际“有投无入”。资金实际如何使用,也在监管之列。明明花的是自己的钱,却要让银行查账,华谊兄弟电影公司,起初也感到有些不自在。

全程资金监控

没有第三方担保,招行的风险约束手段是控制现金流,循环报账制。通俗地讲,就是分批花钱,报完这次的账,才给下一笔钱。

为了监管资金用途,招行派出专人,全程跟随商业大片的拍摄。根据授信审批的要求,招行专人到《集结号》的拍摄地江西婺源、北京、沈阳等地跟踪贷款用途。同时招行还开立了资金监管账户,以循环报账的方式,要求对方每月出预算,并以发票的形式报销。结清了上月的账目后,再发放下月的贷款。

影片上映之后,根据双方的协定,票房收入的回款陆续打入招行的专项账户,并且偿还招行贷款。第一笔贷款从2006年8月开始发放,利率在央行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了10%。至2008年第一季度,整个项目结束时,华谊兄弟连本带利归还招行55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