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国际反修斗争和“灰皮书”

国际反修斗争和“灰皮书”

“灰皮书”均为内部发行,封面和扉页上都印有“供内部参考”或“供批判之用”的字样,分甲、乙、丙三类,甲类最严,表示“反动性”最大,如伯恩施坦、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购买和阅读对象都严格控制。

“灰皮书”出版的背景

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开始的,核心问题是对斯大林的评价,并涉及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我们根据列宁、斯大林的一贯学说和主张,从推进世界革命,消灭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立场出发,认定苏共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走上了修正主义的道路。到了1958和1959年,矛盾和分歧已经越来越尖锐。1960年初毛泽东主席决定公开批判现代修正主义,这场国际反修斗争就此展开了。

在1960年4月列宁诞辰90周年之际,《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批修文章,就有关时代特征、帝国主义性质以及和平共处、和平演变等一系列问题,用指名批判南斯拉夫铁托的方式,系统地批判了苏共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苏共很快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击,两党关系全面恶化。

同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工人党三大期间,苏共不经中共同意,就在那里召开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会上散发材料攻击中国共产党,我们进行了反驳。会后苏联领导把两党关系扩大为两国关系,片面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苏联专家,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康生为组长的反修领导小组,并由中宣部调集理论界的许多精英人才组成写作班子,酝酿和苏共展开大论战。

“灰皮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了。因为要和别人论战,不清楚对方的立论和观点,也就无法深入分析。而要弄清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新修正主义),又必须知道他们的老祖宗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老修正主义)。可是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著作讳莫如深,只知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批判他们,却完全不知道这些“反面人物”的具体观点和思想。现在要和苏共展开论战,要反对和批判修正主义,就必须了解新老修正主义者的主要著作和基本思想。

例如苏联报刊攻击我们搞托洛茨基主义,使中央领导同志十分恼火,邓小平同志说:“赫鲁晓夫诬蔑我们是托洛茨基主义,非写文章反驳不可。”可是我们过去紧跟斯大林反托、肃托几十年,却从未系统了解和研究过托洛茨基的思想和言论。因此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尽快把托洛茨基的主要著作翻译出来参考。

想方设法寻找书源

出版“灰皮书”的工作由中宣部统一领导和部署。陆定一部长指定中宣部出版处处长包之静和副处长许力以同志具体负责,并在中宣部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外国政治学术书籍编译办公室总司其职,任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用同志为该室主任,冯修蕙同志为副主任。人民出版社也成立了国际政治编辑组,负责组织出版事宜,由我任组长。

承担这套“灰皮书”的规划和主要翻译任务的是中央编译局,当时中宣部副部长许立群同志兼任该局局长,王惠德同志任副局长,他们两人一直直接领导这项工作。

为了拟订这些“反面人物”的书目,中央编译局国际室的同志根据该局的现有资料,并查遍全国各大图书馆的中外目录,编印出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