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寿访瞎牛——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

最让布克头疼的还是发动群众的问题。县委派的土改工作组刚进村的时候,石家庄和太原还没有解放,新解放区的群众,受日伪军和阎锡山军队统治的时间较长,怕阎锡山会卷土重来。有的村庄,比如白泉、移穰,从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以来,一直是敌占据点,群众对共产党的政策很不了解,思想受到很大压抑,不敢接近工作组的同志,发动群众的工作难度很大。也有些地方,由于受到周围村庄革命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封建地主业已看出大势所去,所以,逐渐变换着斗争手法,用欺骗和利诱的手段,讨好贫雇农。在群众还不明白他们的阴谋的情况下,土改工作组要发动群众起来和封建地主进行斗争是相当困难的。移穰村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长期处在日伪和阎锡山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正太战役之后才获得解放。土改工作组进村后,召集村干部讲解了党的政策,决定首先把“还乡团”抢得的粮食分给群众。开仓以后却迟迟没人去领。工作组的同志经过调查才弄清,不是群众不缺粮,而是思想上“怕变天”。因为,当时的村干部还是旧村政权时的人员,他们有的就是财主富户,有的和财主富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旧的封建传统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所以,打击顽伪残余势力和恶霸地主的气焰,逐步清除干部队伍中的不纯成分,积极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耐心细致地启发苦大仇深的贫雇农群众的思想觉悟,便是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关键所在。

就在布克到白泉检查工作时,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先进典型——王元寿访瞎牛进入他的视野。

王元寿,平定郝家庄村人。他9岁给地主家放牛,15岁开始扛长工。1939年任郝家庄村工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村抗联主任。1945年任区工会副主任。1946年调县工会,任工会委员。在这次新区土改中,参加了白泉土改工作组。他以群众化的语言、群众化的穿戴、群众化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五十多岁的老贫农瞎牛,同住同吃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成了穷人的“自己人”、“知心人”。为了启发瞎牛的阶级觉悟,让瞎牛能倒出压在心头的受压迫、受剥削的苦水,王元寿在瞎牛的破窑洞里,同瞎牛一样吃糠菜饭,睡在破席炕上,把自己半生扛长工的苦水倒给瞎牛,以苦引苦。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真诚谈心,逐渐启发了瞎牛的阶级觉悟,瞎牛终于把王元寿当成了“知心人”,吐出了自己的苦水。

布克听了王元寿的事迹,兴奋不已。他敏锐地感到,王元寿访瞎牛的成功经验,集中反映了王元寿强烈的群众观点和坚定的阶级立场。苦大仇深的瞎牛,由有苦不敢言,到倒出心头苦水;由不敢和封建地主斗争,到发动群众团结起来斗争,正反映了真正的群众路线和朴素的工作作风才能深入人心,显示威力。宣传王元寿访瞎牛的精神,推广王元寿访瞎牛的经验,将会对正在进行的土改工作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于是,他花了两个通宵,写下了:

王 元寿 访 瞎 牛

一、找到穷人 如获至宝

老王在上白泉串游了一整天,一个对象也没找下,走到谁家,群众总是用惊异的眼睛望着他,什么也不敢说。老王不免有些焦急,心想仅是乱跑弄不成事,还得打听打听谁家最穷,找到穷人就好说。问这个也不知道,问那个也不知道,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老汉,才指点他有个瞎牛家,要了两辈子饭,现在一家八口,有六口是要饭的。

老王一口气就跑到瞎牛家去。一孔破烂不堪的窑洞,走进去一抬头就可碰到窑顶;一条脏炕破席上,睡着个生病的小女孩,身上穿的衣服数不清有多少窟窿,比那白毛女穿的还不如。炕上炕下到处堆有破烂,发出叫人作呕的怪气味。

老王进去一看,心中有些嘀咕,四不嫌(指不嫌糠面饭;不嫌衣服破烂;不嫌铺破席片;不嫌蛤蚤咬)倒可以,和有病人在一起,招下了病呢?转念一想:“为群众服务讲不得招病不招病,胆子壮点就行。”

瞎牛不在家,和他老婆一说要在她家住,可把她弄糊涂啦。八路军怎么找到讨饭的家来住呢?没敢问什么,把厨房的破炕腾倒了腾倒,让老王和瞎牛一起住。

二、滚在一块 建立感情

瞎牛是个五十开外的老汉,一把花白胡须,破衣烂裳,脏手脏脚,样子实在难看。可是老王偏爱这样的人。他常常说:“富人吃好穿好,漂漂亮亮,样子确实不赖,内里的心是黑的。穷人外表不好看,内里的心是红的。”

瞎牛开初知道老王是干部,一时摸不清头脑,心下着实不安。将老王细细一看,穿着和老百姓一模一样,像个受苦出身的庄稼人,脚上穿着一双破鞋,大拇指都露在外面。他越看越觉得他没什么可怕。

老王与他扯拉,先问他光景苦,他哼了一声。可是问到村里干部对咱好不好,瞎牛说“都不赖,都不赖,咱是要饭的,谁能短下咱,只有长花,没有短欠。”

一听这话,老王想,不能急,就暂时把问苦的事搁下来,转到别的话头上去。

瞎牛的孩孩病在炕上,想熬点米汤,找米没找到。老王说:“我一天领二十四两米,咱一年没吃糠糊糊,真想吃你们的糠糊糊,省下米来咱孩孩们吃。”瞎牛两口自是感激不尽。于是,瞎牛家吃什么,老王也跟着吃什么。

瞎牛下地,老王也跟他下地。瞎牛对老王渐渐熟起来了。谈的话也多了,一连三天,老王没敢提问苦的事。

三、以苦引苦 见甚说甚

老王跟瞎牛上地,地里的草很多,老王说:“你这地这么些草。”瞎牛叹口气说:“咱只有二亩‘猫眼睛’也不长的地,咱成天在外头讨饭,照顾不来,没工没粪,指啥不荒?”老王说:“你是这么说,财主们又有另外的说法。他们会说:‘瞎牛该倒运,二亩地还荒下个这。’”

两个人都是上了年纪的,锄了会草,身上又热又累。老王说:“我扛了三十多年长工,夏天里掌柜家喝着西瓜水,掌柜的喝了老婆喝,老婆喝了孩孩喝;咱也喝着哩,喝的是白开水。”又说:“扛长工有三死:吃了吃死,饿了饿死,受了受死。实际上扛长工就是门里要饭。”老王的话句句打动瞎牛的心。老王又说到穷人的命不值钱,这下瞎牛的话就来了:“有一年咱病在炕上,动弹不得,一点吃的也没有。老婆出去要饭,等到晌午要下了不多一点,孩孩们也在饿着,就叫孩孩们吃了,咱就饿了一天。”

回到家里,瞎牛的老婆盘坐在炕上补破烂,扛长工的儿子也回来了。老王问他几岁了,大孩子回他:“十八岁。”老王就对他娘说:“你拉把(抚养)这两个孩孩也不容易。怀他们时得去要饭,孩子养下了,放在家里,等要饭回来才能喂奶;孩子会走了,牵上去要饭。孩子大了,懂点事时给他个碗让他去要饭。”转回头对那大孩子说:“你看你长了这么大,你娘养你可不容易啊!”

瞎牛的老婆听老王这么说,手里的针停了,直直望着儿子,眼睛一红,掉下了泪水。

四、心动了 开始算账

在三天中,老王和瞎牛的友谊越来越亲密,老王讲说什么他也愿意听。老王和他谈了关于穷人的苦处,富人的罪恶,根据地农民翻了身过好光景。到第四天,瞎牛的心眼开始变了。老王和他谈起地主的可恶,瞎牛瞪眼说:“说起地主呵真叫人气死。那年咱村的鬼七毛(郑富)修盖房子就不用本村人,他告人说:‘用下外村人,吃上能落堆屎,用上本村人,吃上就回他家去屙他妈的啦。’你看可恶不可恶,穷人的屁眼也还要受剥削哩!”

老王看出瞎牛心动了,该下手啦,就和他算他大小孩子给人扛长工的账,算来算去,四年工夫,财主家该给他十二石粮。这一算可把瞎牛算醒了,他跳起来要去和财主家算去。老王再问他:“只有咱长花,没有短欠,对也不对?”瞎牛摇手说:“那是我糊涂,那是我糊涂。”

后来瞎牛在诉苦会上比谁都积极。他理直气壮的说:“你们算不算我不管,咱是一定要算的。咱这十二石米是凭苦挣来的,这理走遍天下也能说的通。”

五、吃上白面 感激八路军

瞎牛分下一亩麦地,能打四五斗。老王帮他去收割,这一次瞎牛可是乐的不行,对老王说:“财主大爷的麦咱也割哩。财主家的耳朵垂不厚,”又摸摸自己的耳朵说,“咱的耳朵垂可也不薄啦!要不是八路军老人家来,这麦就割回来啦?这地就要回来啦?”

端午节日,瞎牛全家吃了白面,工作团还送给他四两肉。瞎牛笑眯眯的说:“咱长了这么大,胡子也白了,过年也没有这么吃过。”

《王元寿访瞎牛》写好后,立即刊登在县委办的《翻身导报》上。紧接着,布克又帮助王元寿、石文臣根据他们亲身的体会,用群众化的语言,写出了通俗易懂的访苦歌:

下乡要往穷人家钻,

心里先有“五不嫌”:

不嫌糠团饭,不嫌破席片,

不嫌圪巴碗,不嫌火灵旦,

壁虱跳蚤能咬几天,

翻了身这些都能变。

上地睡觉滚在一起,

亲戚朋友拉扯起。

放下架子放武器,

放下背包先扫地。

家里没水给担水,

上地更是要紧的。

千万不要性发急,

说话说得土土的。

见甚你就拉扯甚,

以苦引苦最得劲。

咱们穷人拉,

不要多说话,

不要不说话,

不要嫌穷人话罗嗦。

《王元寿访瞎牛》和《访苦歌》的相继发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干部思想改造和作风的转变,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一种风尚,许多同志把王元寿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把《访苦歌》抄在本子上,贴在墙上,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类似王元寿这样的先进典型相继出现,移穰工作组还写了《王武祥访唐大娘》的先进典型报道,登在县委办的《翻身导报》上。全县,尤其是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局面很快打开了。

冀晋区党委十分重视平定开展向王元寿学习的活动,及时向全区发出“学习王元寿的工作作风”的号召,《冀晋日报》同时发表了《迈进群众路线途径的王元寿》的社论。号召强调指出,学习王元寿的工作作风,首先必须明确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的观点,以及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每一个干部,都要老老实实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以整风的精神,消除一切非群众观点、非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深入农村,深入贫农,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冀晋区工农妇青联委会在《学习王元寿工农本色》的号召中强调,“王元寿最宝贵的优良品质是,工农出身不变工农本色”。要求全体群众干部,学习王元寿“善于用群众的语言,以群众的身份去接触群众、深入工作的优良作风”,并指出,“这些说来省事,做起来颇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阶级立场和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

1947年7月14日,《晋察冀日报》》以子野、布克刊载了《王元寿访瞎牛》。在“编者按语”中说:“平定七区白泉是个七百多户的村子,这次获得解放。解放后搞过一次改革斗争,因为村干部都是敌伪时代的坏分子,斗争弄得一团糟。斗争是几个区的村子联合参加的,有三十六村。在坏分子的主使下把斗争目标弄乱了,结果形成三十五村集中斗白泉全体群众,甚至喊出:白泉是汉奸村。弄得群众人人自危,个个心惊。

“不久以前平定县上工作团下去,群众心存疑惧,加上奸人造谣,群众更不敢和我接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僵局。工作团的领导同志王元寿、石文臣等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僵局打开。现在群众已初步发动,贫农小组也建立起来了,农会也加强了,坏干部也撤换了。

“打开僵局的主要关节,是王元寿、石文臣等同志在穷人身上用了苦功,把基本群众发动了起来。这里介绍的是王元寿发动瞎牛的故事。”

四十多年过去了。1993年出版的《〈晋察冀日报〉史》中写道:“在土改运动宣传中,给读者突出印象的,有一个典型报道,这就是1947年7月14日登载的王子野、布克采写《王元寿访瞎牛》的通讯。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是:一、找到穷人,如获至宝;二、滚在一块,建立感情;三、以苦引苦,见甚说甚;四、心动了,开始算账;五、吃上白面,感激解放军。同版还配发了王元寿、石文臣写的《访苦歌》。……

“1947年7月27日,《晋察冀日报》转载了《冀晋日报》:《迈进群众路线途径的王元寿》;8月23日又发表了王子野采写的《王元寿自述》;12月1日发表了王元寿在边区农会临时代表会上的讲话《我们的课》。他这次讲话,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深入土地改革运动,起了典型示范作用。”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