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驳苏拉密“体制阶级”论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

——驳苏拉密“体制阶级”论

赤眉

苏拉密在批判张宏良改良主义和强调阶级斗争、批判民族主义上曾发挥了一些好的作用。但是他迷恋于自创体系,制造出一个“体制阶级论”来大肆宣扬,以此扩大影响、招募粉丝。所谓“体制阶级”论,就是用是否在“体制内”(即是否享有较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是否具有国家职工的编制身份)来划分阶级、划分敌我,把“体制内外”的矛盾作为最主要的阶级矛盾。按照这种“体制阶级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成为了“工人贵族和小资”,当今的国企工人也成为了“工人贵族和小资”,成为了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我们认为,苏拉密已经走得太远,所以我们必须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系统的批驳,希望能够使受苏拉密影响的人受到震动,争取他们回到马列毛主义的正确道路上来。如果苏本人也能受到震动、有所醒悟,那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是“工人贵族”、小资吗?

苏拉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体制化’,使工人阶级和小资一样‘傍定’国家成为‘官人’。当自己的革命 先辈和同盟军——农民,在经过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造而越来越显示出无产阶级属性时,而新生的工人阶级却蜕变为‘官’。他们通过享用国家对农村的征收而成为间接的‘剥削者’;通过对工业产品的优先享用而成为特权阶层——工贵;‘工贵’的本质是小资。”

按照这一观点,那马列毛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的基本原理就被推翻了。按照这一观点,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阶级才应该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阶级,而工人阶级则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阻力,是党内资产阶级的同盟军,甚至成了压迫农民阶级,与农民阶级相对立的阶级敌人﹑革命对像。

现实的阶级斗争已经驳斥了这一观点

可惜现实的阶级斗争完全不能证明这一观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的主力难道不是工人阶级吗?斗争最坚决的难道不是工人造反派吗?苏拉密提到了武汉“百万雄师”,但难道与百万雄师英勇斗争,并在毛主席支持下最终战胜百万雄师的武汉广大工人造反派就不是工人阶级吗?全国数千万工人造反派就不是工人阶级吗?他们难道不才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吗?而农民阶级在文革中表现如何呢?在这样一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空前的阶级大搏斗中,农民阶级的表现却基本上是消极和保守的。而且,在复辟后,受到最严酷镇压清洗的正是工人造反派,而农村却成为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一个主要突破口,解散人民公社、拆散工农联盟,全面复辟私有制,正是从收买小农开始的。
因此,实践恰恰证明的是马列毛主义的根本观点:工人阶级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
下面我们再深入地分析一下苏拉密的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才是划分阶级的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究竟什么才是划分阶级的标准。马列毛主义一向认为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而不在于收入和福利待遇的高低。因为只有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才决定了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才决定了一个阶级与某个生产关系的根本利害关系,决定了一个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根本态度。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别,可能会使一个阶级内部产生不同的群体或阶层,但不能改变一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根本地位,因此不能决定一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不能成为划分阶级的依据。如果按照收入和福利待遇来划分阶级,那只能使阶级变为许许多多不同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小团体(因为收入和福利待遇是千差万别的),从而也就不成其为阶级,也就丧失了阶级分析的意义。

什么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资本家雇佣,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就是无产阶级;拥有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而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既有无产阶级的一面又有资产阶级一面的阶级就是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又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小资产阶级,即小业主,小私有者,他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日益走向消亡。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则主要是指被资产阶级雇佣,协助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攫取和实现剩余价值的群体。如各种经营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脱离具体生产的科技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教育文化工作人员等等等。他们一方面是雇佣劳动者,而且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规模越来越巨大,其中下层越来越无产阶级化,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或多或少地承担着资产阶级某些社会经济职能,作为资产阶级的代理和帮办而与工人阶级相对立。总之小资产阶级就是界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既有劳动者一面,又有资产阶级一面的中间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代表两种不同的公有制、两种不同的生产力基础

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是不是有着资产阶级的一面?是不是作为党内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和帮办而与农民阶级相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压迫剥削了农民阶级呢?
苏拉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小资的根据无非是工人阶级比农民阶级享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而苏拉密认为这是由于工人阶级“通过享用国家对农村的征收”即通过剥削农民得来的。那么工人阶级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考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回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即由劳动群众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在平等协作的关系下共同劳动的生产关系。
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广大农民阶级则被组织在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中。全民所有制是无产阶级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则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前者是比后者更加先进和高级、公有化程度更高的的公有制。
之所以存在两种公有制,是因为这两种公有制的生产力基础不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力基础是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就要求由全社会共同掌握生产资料,共同组织生产,因此在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公有制只能是全民所有制。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力基础则是尚未实现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小生产。大家知道,现实的无产阶级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都面临着大量的小私有者和小生产,特别是农村,基本是小生产的天下。无产阶级不能采用剥夺小私有者的方式来实现公有化,只有通过引导帮助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因此小生产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因为小生产的条件下没有实现全民所有制的物质基础,小生产的生产力水平不需要、也拿不出更多的东西在一个劳动集体之外“共产”。而把小生产改造成为现代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这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继续革命的一个主要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是靠剥削农民得来的吗?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就是两种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广大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拥有和掌握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资料,因此,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是由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水平和效益所决定的。而农民阶级则是分成数量众多的劳动集体,他们所直接拥有和掌握的只是一个劳动集体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因此农民阶级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只能是由各个劳动集体分别的生产水平和效益所决定的。
所以,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比农民阶级高,就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小生产,就是因为全民所有制是比集体所有制更加先进的和高级的公有制。正因为工人阶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有着远高于农村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工人阶级人均创造出了更多的劳动果实,正是因为全民所有制能够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共产”,所以工人阶级才能够享受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好的福利保障。而农民阶级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不出更多的劳动果实,只能在一个劳动集体范围内“共产”,因此,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必然是比较低的。
如果说工人阶级较高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是因为剥削了农民,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劳动果实是低于其所享受的收入的,而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是来自于对农民的“征收”。那么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效率是如此低下,工人阶级是如此懒惰,以至于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生产的效率还不及农村手工业小生产——这是何等的荒谬!
现实也早已驳斥了这一谬论。早在1956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超过了农业生产总值,到1976年,工业生产总值已是农业生产总值的2.6倍,而工人阶级的人数却还大大低于农民阶级。更少的工人阶级却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工人阶级所享受的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正是来自于他们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而苏拉密恰恰就是忘记了工人阶级也是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忘记他们享有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是他们的劳动果实的一部分,而把工人阶级看成了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
按照苏拉密的逻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收入一般也是高于小农的,所以才会有进城打工潮 (而这也主要是因为大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小农经济),难道这能说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一起剥削了农民?
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优越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恰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正是在公有制下,分配才能以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形式进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压低工人的收入的)所以现实社会主义下的工人阶级能够享有比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优越得多的生活水平。而这尽成为苏拉密把工人阶级划为小资的依据——这难道不是荒谬透顶吗?!
诚然,农民阶级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积累,但问题是这种“征收”究竟是被工人阶级用于享受了呢,还是被用于建立工业基础、扩大工业生产了呢?豪无疑问是后者。难道这能说是被工人阶级剥削了吗?而且工业化建设也同样反哺了农村,比如农业机械、农药、化肥、药品、医疗设备、水利设施等的廉价供应。这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农互相支援,正是工农联盟的表现。难道能说什么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相互剥削吗?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工农差别,但这种差别是两种公有制带来的差别,是工业化大生产和手工小生产带来的差别,而不是工人剥削了农民。诚然,这种差别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但这种不利不是因为工人阶级变成了“小资”,而恰恰是因为农村公有制基础较薄弱,容易成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温床和资本主义复辟的突破口,是因为工农差别给走资派提供了机会来制造工农之间的矛盾、瓦解工农联盟。只有经过继续革命,战胜新老资产阶级分化工农、复辟资本主义的企图,并通过抓革命、促生产,逐步将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改造为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全民所有制,才能最终消灭工农差别,

究竟谁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

谁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资?

那么究竟谁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搞清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
马列毛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也证明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广泛存在资本主义的残余社会关系,即所谓资产阶级法权,这就是产生新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还不得不存在这样的社会集团:他们不参加或较少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享有一定的特权,同时掌握着管理劳动者和支配生产资料的一定权力——他们就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集团。他们享有最大的资产阶级法权,同时又握有领导权力。如果他们不是把权力用在为劳动人民服务,用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限制并逐步消灭资产阶级法权上,而是用在扩大自己的特权,用在为自己谋取私利,用在推行资本主义路线上,那他们就是剥削、压迫了劳动人民,就蜕变为了新生资产阶级,而他们的地位又使得他们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核心——即党内资产阶级。而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继续革命,没有广大劳动群众自下而上的斗争和监督,那领导干部集团整体上蜕变为党内资产阶级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就是享有资产阶级法权,并利用资产阶级法权复辟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集团,其中从领导干部集团中产生的党内资产阶级是其核心。
搞清楚了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资产阶级就很清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资产阶级就是虽然不掌握领导权力,但也享有一定资产阶级法权,不参加或较少参加物质生产劳动,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追随新生资产阶级,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和帮办的社会集团。也就是与工农相脱离、追随党内资产阶级的基层干部、职员和知识分子集团。
而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他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对象。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

决定了工人阶级是继续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

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工人阶级是继续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因为首先工人阶级是代表共产主义方向的先进的全民所有制的直接所有者和主要受益者;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仍旧高度集中,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并且数量在不断增长中,有着最强大的社会力量;最后,同时也极为关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化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整个社会生产都转向以工业化大生产为重心,整个社会财富都向工业化经济集中。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生资产阶级正是主要产生于篡夺国家政权和工厂企业的领导权,主要目的在于把国家财富和社会主义工厂企业转变为官僚垄断资本、而不在于剥夺小农,因此新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产生最直接尖锐的矛盾却可以收买小农。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焦点在城市、在工厂。而农民阶级却是分散的,与小生产小私有制(自留地、集市贸易等)相联系,与工人阶级相比仍旧是相对消极落后的。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力军,而农民阶级则是需要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同盟军。这也已经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文革的经验教训恰恰证明需要强大的工人阶级,而不是“工人阶级是小资”

那么文革中工人阶级为什么会发生分裂呢?为什么工人阶级没有最终保住文革的胜利果实呢?这只能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特点中寻找原因。因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中国革命是农民为主力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旧中国工人阶级整体上是弱小的,工人群众总体上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这使得新中国工人阶级缺乏政治斗争的深厚传统。新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是解放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新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他们一开始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收入和福利保障,而这些,不是经过他们亲身斗争得来的。文革前十七年,一方面党内资产阶级的阻挠破坏,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司令部对发动工人阶级继续革命和直接管理上层建筑有一个认识和落实的过程,使得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没有充分动员起来参与政治斗争、管理上层建筑,因此新中国的工人阶级仍旧缺乏群众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新生资产阶级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他们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有一个从隐到显的过程,工人阶级对他们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所以,新中国工人阶级文革前总体上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对新生资产阶级的认识是不足的。
正是这样的历史特点,才使得文革中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被走资派所利用,造成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分裂,导致了在反革命政变后工人阶级没能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扭转局势。
较高的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的确可能在工人阶级中形成相对保守的阶层,比如在文革中,部分大型企业的工人阶级、老工人、老劳模等相对更保守一些。但是,前面已经说明,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的高低改变不了一个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根本地位,因此改变不了工人阶级总体上的革命领导者和主力军的地位。所谓的相对保守阶层,只是在对政治斗争的敏感性上,在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时间上相对落后一些,而并不是阶级地位和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上产生了根本改变。所以,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在革命走向高潮的时候,相对保守阶层也是能够与自己的阶级兄弟团结在一起,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这也早已被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史所充分证明。
因此文革中工人阶级的分裂和工人阶级最终未能保住文革的胜利果实,这丝毫不能证明工人阶级从总体上变为了“小资”。如果按照苏拉密的理论,工人阶级总体上变为了“小资”,那么怎么解释千百万工人造反派的产生呢?怎么解释工人造反派在文革中斗争最坚决,成为文革全面夺权的主力军呢?工人阶级又谈何“分裂”呢?走资派又为何要操纵保守派去对工人造反派进行武斗呢?工人造反派的主体,难道不是所谓“体制内工人”吗?如果按照苏拉密所说:工人阶级是“工贵、小资”,农民是“无产阶级”,那么文革图景就应该是这样:广大工人阶级总体上团结一致反对继续革命,追随走资派一起镇压造反的农民。而实际的历史图景恰恰相反:相当大一部分工人阶级积极投身继续革命,成为了工人造反派。走资派最恐惧的是工人造反派,而常常煽动农民进城攻击造反派。
正是因为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使得工人阶级的的领导者和主力军的作用还发挥得不够好,这才是文革最终被颠覆的根本原因。
必须要更充分地发挥工人阶级的政治潜力,要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伊始,就充分发动工人阶级群众参与政治斗争,直接管理上层建筑,进行继续革命,使工人阶级积累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形成广泛的组织网络,陪养出千百万成熟的基层斗争骨干——一句话,要形成一个政治上强大成熟的工人阶级,才能把继续革命进行到底,才能避免资本主义复辟。文革的主要教训,恰恰是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工人阶级,而根本不是什么“工人阶级是小资”。

苏拉密的“阶级论”只是一种庸俗唯物论

苏拉密可能会说用“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来解释历史是历史唯心论,只有他的“工人阶级是小资”的“阶级论”,才是历史唯物论。可首先,他不是用生产关系中的根本地位这一决定阶级根本利益的标准来划分阶级,而是用一些次要的差别来划分阶级;其次他恰恰忘了,阶级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是由千百万活生生的人构成的,是处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具体的历史特点的。一个阶级总体上政治经验的成熟与否,恰恰会对一时一地的阶级斗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才是历史的辩证法。否则,革命就不会有曲折,也就不需要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不需要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理论、组织和鼓动工作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1949年革命胜利了,中国的阶级结构和共产党的性质却没有根本变化,区别的,只是革命经验、革命策略的成熟与否。1905年革命失败了,十月革命胜利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也没有根本变化,而不是从1905年的“小资”变为了1917年的无产者。
所以,苏拉密的“阶级论”只是一种庸俗唯物论罢了。

b[/b]

[ 本帖最后由 列兵甲 于 2011-6-23 09:27 编辑 ]

太好了,终于看到批苏谬论的文章被加精了。

支持楼主,附上之前批苏谈论文革的谬论:

苏先生理解的重视利益就是他认为的“唯物主义”,这是最可笑的错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里说的很清楚,只有资产阶级的学者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利益,把唯心主义对应为精神,道德,信仰。这样的胡乱使用概念,就是资产阶级污蔑马克思主义的惯用伎俩,几百年过去了,这些资产阶级走狗仍然没有什么新意。

至于分析文革的成败,苏先生就更可笑了,在苏先生的理解里,文革教育就是这么个东西,只重精神,不重利益。这是最肤浅的,资产阶级对于文革的理解。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利益的“合理”分配?笑话,毛主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向前进入共产主义,向后有可能被资产阶级复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不是灌输,不是抽象的提高精神,相反,它是两个阶级斗争的阵地,资产阶级有它的利益至上,无产阶级有为人民服务。它不是僵死的原则说教,而是为无产阶级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武器,也是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开始。

苏先生谈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更可笑了,他号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经济危机一次次的加剧,从而使小资们,工人们都不去当资本家了,共产主义就自然实现了。这种白痴论调,连生产力至上论的外衣都不打,公然裸奔。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拉密不遗余力地鼓吹全球化,鼓吹打破体制了,加速共产主义实现嘛。

在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看来,文革的失败是因为重视精神不重视利益,文革的失败是迅速的,说明人性达不到毛主席预期的高度。他们没有看到那个时期存在的激烈的阶级斗争,没有看到资产阶级不得不采用披着毛主席威信的外衣搞宫廷政变,没有看到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不从政权上看意识形态问题,不从阶级斗争看意识形态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么肤浅!

至于苏拉密之流谈什么体制内外利益分配问题,更是笑话。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城乡,工农业,脑体三大差别,存在资产阶级法权,所以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离开无产阶级掌权的大问题,离开阶级斗争,所谓分配利益,不过是一句空话!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权,靠谁来分配,怎么分配,怎么落实分配?没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凭什么分配?什么分配是“合理”的?在有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下,无产阶级不去斗争,就靠毛主席自上而下的分配,可能吗?这不是最庸俗的英雄史观又是什么?这就是苏拉密的唯物主义?

苏先生的正视利益来谈论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更可笑了。什么革命的利益最大化,3000元团结三个民工优于团结一个老工人。这些玩意是从哪个资产阶级一年级经济学课本上抄来的?这样散发着几公里外都能闻到的小资产阶级商人气味的言论就成为了对毛主义创造性的发展?笑话,你去看看世界上毛主义的革命政党,有哪个是这样表述问题的?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者?都是在实践中不重视利益的人们?

革命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政权的问题,现在资产阶级复辟35年了,无产阶级要想解放除了重新夺取政权别无他法。无产阶级革命只是为了进城,住楼房,娶美女,为了混口饭吃?可笑!告诉你,无产阶级革命不光是为了这些,而也是为了做“一个人”,这个要求在资产阶级哪儿是不会给你的!来来来,继续说我们是“唯心主义”吧,瞧瞧,做个人!多么“空洞”和“抽象”啊。我们毛主义者不仅是在实践中为工人争利益,如组织罢工来要求涨工资,争取8小时工作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际行动让工人信任我们,将工人组织起来,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争取利益不是什么去跟老工人抢饭碗,更不是充当某个阶级打倒体制的炮灰!工人有了更多时间闲暇,不是什么利益,而是可以更好的学习(看看布尔什维克是怎么评价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吧,这给予工人更多时间读书,思考,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如何能最终实现解放!瞧瞧,多么“唯心”的观点!)

1 个赞

还有辩证法!
毛主席在《矛盾论》里面说:“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要的:它们的地位并不互相转化。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5)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我们这样说,是否违反了唯物论呢?没有。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

我不觉得这种背书本的文章会有几个人看,这么大功夫白下了。我希望乌有能置顶,就冲着标题中我的名字点击还不会少,但是,也会给我带来了更多的点击,乌有是很谨慎这么做的。

我会转载、宣传这篇文章。让大家见识一下教条主义的样品。另外说句实话,这篇文章我估计在100年内我是没耐心看个大概的。完全“主人公”的沙龙文章。“主人公”的结局就是这篇文章的的结局——自己写文章和自己辩论,竟然还能辨出派性来,再后来就是“主人公”不见了,连人带文章一起被遗忘。

[ 本帖最后由 苏拉密 于 2011-6-23 12:07 编辑 ]

您有空不如多回家遛“狗”,也可以建议您粉丝过来看看嘛,毕竟他们素养太差,要做您的理论打手,知道敌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很重要嘛。您不会真想当李大师吧,您要考虑清楚,多少个气功大师弄出来一个李大师啊

苏拉密亲自出马了?怎么不派那个qsr2000来呢?

:lol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lol 苏拉蜜死不认账:lol
据说左蛋右蛋都是邓小平下的蛋,苏拉蜜也在劫难逃,他就是个蛋。近二百年斗争实践总结出来的马列毛理论,轻飘飘的一句“教条主义”就完全抹去。这不就是邓小平的;"摸论"吗,不把水搅浑,怎么偷偷摸蛋嘛:lol
点击是啥,就是流量,流量是啥,就是利益。凤姐不是厚着脸皮被无限点击,最终跃出国门,实现美国
梦了吗。苏拉蜜的流量不知打算卖给谁:lol

老袁也来顶贴,你不怕你家主出丑吗?

赤眉的文章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和文革的经验教训阐述得很透彻,读了很有启发,感觉比苏拉密的什么“小资社会主义”、“身份小资”之类的靠谱得多:)

1 个赞

[
哈哈,驳得真精彩,苏大师及其粉丝似乎已经王顾左右而言其他啦
赤眉的文章点出苏大师理论的要害,就是不是用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这一根本标准来划分阶级,而是用收入、福利待遇甚至什么“编制身份”这些次要的差别来划分阶级。这样只能是分裂工人阶级,混淆敌我界限,用劳动人民内部的次要矛盾来代替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矛盾

我认为本文是批苏的一篇力作,作者一出手和批苏专业别动队相比较就高下立判!

作者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要高于小生产我认为这确实是成立的,工业化生产效率提升确实要比农业提高的快。在一定条件下农业遵循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工业的增长效率则只受限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购买力的限制,改开前工人收入高于农民收入,其中之原因确有是两者生产效率不同造成的因数。

我觉得作者有一点没有提及,即一开始搞工业化的时候,需要同时开展建立从上游到下游的各有关产业链,工业化建设期本身未必能为农业提供多少合适的产品,如老苏《中美国在民族矛盾的背后》一文中所说:“工业化的过程是痛苦的。按照愚蠢小猪、马前卒等新锐一派工业文明史家的观点,在工业机器建成之前,所有的都是投入,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的生活改善,甚至会工业化越搞越穷。只有当工业机器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带来产 品。日本的工业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是二战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日本人想过好日子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搞农业。这就是很多“吃不了苦中苦”的国家长期停留在农业社会的原因。

当然,工业机器建成并不是绝对的戛然而止,也可以在工业机器有了雏形之后,在已建成部分的产品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持股人”分红——增加生活资料、设立社会保障和支持农业扩张。留下一部分用于工业机器的继续完善。事实上,中国工业的建设过程也正是这么做的。这就是在中国工业机器将成未成、建设要求不太急迫的1972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自行车、“的确良”等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化肥等用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其实老苏并没有把毛泽东时代的体制工人当成是反动的力量,和作者的分歧于在,当总设计师上台后加固体制内外差别的时候,老苏的观点是工人阶级并没有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去帮助农民,而是跟着总设计,不顾农民同盟军去过自己的好日子,这也为后来工人面临苦难时早早埋下了不利因素。另外这种强化版的体制内外差别机制是完全排斥农民进入的,这些我认为不该被忽略。

[ 本帖最后由 地铁流 于 2011-6-23 16:44 编辑 ]

以美国为例,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也远远不及美国工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快,如果不对农业提供补助,那么从事农业人口收入水平必然会低于从事工业人口的收入水平,美国是给农业较高的补助才拉近了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可见如果放任工、农差距不管是不行的,不然大家都想当工人而都不去当农民咋办?

[ 本帖最后由 地铁流 于 2011-6-23 15:26 编辑 ]

地铁流的辩解显得苍白。

左心田网友你没有看出来作者赤眉在论述工业化工程中是有疏忽的地方,这跟我是不是在为老苏辩解毫无关系。这样论述工人收入就该高于农民的论调,正说明了还没有意识到为什么总设计能在农村轻易的找到突破口。
工业化的建成是极为艰苦的,而在建设过程中从事后看,对农村照顾不够,这让总设计轻而易举地找到了突破口。

[ 本帖最后由 地铁流 于 2011-6-23 16:47 编辑 ]

选择性的看不见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物质生产相对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而且商品经济仍是主要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这个经济基础,正是因为农业生产关系更落后,更多的带有资产阶级残余,所以就成为了复辟更好的突破口。

回地铁流 总设计之所以选择从农村做突破口,是因为农民心不齐,容易搞定。还有就是农村的生产关系相对简单。其实,即使这样也遇到了不少阻力。你想想,为啥76就政变了而还要等到80年才改革呢?

农民中也有反对包产到户的,老田有文章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心不齐是有的,但主要是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尚不明显,多数的农民能够接受退到包产到户。再者邓总设计搞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民又无需像以前那样交战备粮,故短时间看农民得到了实惠。可见空有思想教育而没有利益照顾的话,垮塌是很容易发生的。

是啊,你们说多数能够接受包产到户就多数了?现在官方说人民群众收入很高了,所以大部分人收入很高了!
人民公社优越性不明显,是啊,不解放人民公社,没有几千万工人下岗,哪来的现在资本家和官僚资本家的幸福生活,他们上哪儿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可是人民群众只体会到了新的三座大山(有人说是六座大山),充分体会了“被小资”的优越性!
到了你这儿就变成“人心不齐”导致复辟了,越来越迷糊吧!

1 个赞

新世界言:你们说多数能够接受包产到户就多数了?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历史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