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列宁“爱国主义”定义的误译

张慕良:对列宁“爱国主义”定义的误译
发布: 2011-5-05 15:22 | 作者: 红日欲出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93 | 回复: 1

对列宁“爱国主义”定义的误译
作者:张慕良

列宁有句名言曾经在我国流传甚广,这就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其实这个“定义”是一句误译。

1918 年11 月19 日,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以下简称《皮》文)中给爱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确切些说是关于爱国主义的一段论述)。在《列宁全集》第1 版第28 卷(1956 年)和《列宁选集》第1 版第3卷(1960 年)中,这个“定义”被译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句译文曾被作为列宁对爱国义概念的精辟概括而广为流传。例如1979 年上海版的《辞海》对《爱国主义》这一条目的解释说:“爱国主义 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接下去就引用了上述译文,并注明了所引《列宁全集》的卷次页码。然而这句译文后来发现是错译。在俄文原文中,列宁是这样说的:Патриотизм——одно из наиболееглубоких чувств,закрепленных векамиитысячелетиямиобособленных отечеств。从俄语语法结构看,这句话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副句组成。主句说:爱国主义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副句是讲这种感情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感情是由于一个个祖国彼此隔离了几百年几千年而形成的。原译有两个失误:一是弄错了原文的语法结构,把“由于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感情”译成“对……祖国的感情”;二是把全句的关键词“彼此隔离”错译成“自己”。经过讨论,列宁的“定义”后来改译成:“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

为什么列宁会给爱国主义下这样的“定义”呢?因为他所说的爱国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

十月革命成功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俄德两国仍处于交战状态。通过中心城市起义取得胜利的布尔什维克党,由于旧军队已经瓦解而新的工农红军尚未建立,无法抗击德军的进攻。为了保存年轻的共和国,获得喘息时机,等待国际革命的支援(列宁预计世界革命很快会到来),苏俄在1918 年3 月被迫同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而以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从狭隘的“爱国”情绪出发,认为这是背叛祖国,他们无视当时悬殊的力量对比,顽固地反对签订和约,主张继续对德作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同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1918 年11 月德国爆发革命和苏维埃政府废除布列斯特和约以后,列宁在《皮》文中重新审视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感情,对这种爱国主义进行了分析概括,提出了他的爱国主义“定义”。

列宁在文中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不得不同爱国主义断然决裂”。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能接受割地赔款的残酷现实,面对和约,他们只有“痛苦、怨恨和愤怒”。“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只能期望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懂得下面这个真理:为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我们承担而且应当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为什么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布列斯特和约的反映如此强烈呢?列宁认为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小私有者的经济是封闭的自然经济,千百年来都是自给自足,与外部世界隔绝,眼中只看到自己那一片天地。由于自己的经济地位,小资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更加爱国”。通过对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感情的重新审视,列宁提出了自己的定义:“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所谓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是说千百年来小私有者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在《皮》文发表一周之后,11 月27 日,列宁在莫斯科党工作人员大会上作《关于无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态度的报告》时,再次谈到了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他说:小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它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大活跃,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范围的商业周转。……我们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曾经不得不反对爱国主义”。[2] 5 个月后,1919 年3 月18 日,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作《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时,又一次谈到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他说:“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造成的一种情感。资产阶级比小私有者更国际化。在布列斯特和约时期,当苏维埃政权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全世界的革命看得高于一切民族牺牲……的时候,我们就碰到了这种爱国主义。”[3]

由于列宁的“定义”在经典著作中是唯一的一处对爱国主义的概述,而错译给人留下的印象又使读者对它更加青睐,人们撰写爱国主义内容的文章时,如要引经据典,自然非它莫属。我们是在1983 年校订《皮》文的译文时发现上述错误的。而就在我们发现问题的当时,错误的译文正在中华大地上高歌猛进,如日中天,不仅一般文章广泛引用,而且上了中央文件。1983 年7 月16 日,全国各大报发表了中央宣传部和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我们看到,《意见》就引用了列宁的爱国主义“定义”,并对“定义”作了诠释。《意见》说:“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是按照地域划分为国家的,这种情况还将在人类历史上持续很长很长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总是要在祖国这个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各种不同的斗争,首先是竭尽全力地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而斗争。这就是千百年来爱国主义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和鼓舞人们起来斗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社会历史原因。”由于“定义”译文是一句错译,导致这里的诠释同列宁自己的诠释唱的不是一个调。《意见》的诠释说,爱国主义感情是与人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是神圣的;而列宁的诠释说,爱国主义感情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造成的,它通过对布列斯和约的愤怒表现出来,是狭隘的。《意见》的诠释说,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要在祖国这个按地域划分的特定环境里进行活动的,今后也不例外;而列宁的诠释说,小私有者千百年来与外部世界隔离,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他们不可能从国际革命的角度考虑问题。《意见》的诠释说,爱国主义鼓舞人们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而斗争;而列宁的诠释说,爱国主义促使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反对布列斯特和约,反对为世界革命承担民族牺牲。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译文的过错,是误译的误导所致。(本文原标题是《关于列宁两句名言的往事》,本文为节选。原稿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4 年第2 期)

[1] 《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第187 页。
[2] 《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第35 卷第207—208 页。
[3] 同上,第36 卷第121 页。

原文“为了保存年轻的共和国,获得喘息时机,等待国际革命的支援(列宁预计世界革命很快会到来)苏俄在1918 年3 月被迫同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 实际上,列宁并没有把苏维埃政权的生命寄托在仅是可能发生的世界革命上,这种寄托实际上是与列宁对立的布哈林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