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书写大历史:推荐《浦东抗日游击战回忆》的理由

主人公朱亚民是个小人物,肯定不是《亮剑》里李云龙式的人物,但是却成功完成了工人运动领导者到军事指挥员的转变。这本书有太多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还是那句老话:实践出真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奉劝论坛上那些“左”的不能再“左”的理论家们收敛一些吧: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要技术没技术,要学问没学问,十足的废料,从来不参加论坛劳动,从来把论坛当做消遣的地方,吃老本,反省一下吧。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参加劳动么?你们成天的莫名其妙的引经据典,你们读懂过《怎么办》和《进一步,退两步》么?

朱亚民,1916年生于江苏常州,曾用名朱永林、朱复、诸亚民。1938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领导香港印刷工人大罢工,1940年率“抗日服务团”回上海参加抗日,1942年奉命组建浦东抗日游击队,发动敌后游击战争50多起,共打死、俘虏日寇及汉奸1500余人,策反伪军部队100多次。从12个人起家,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支部队已发展到1500多人。朱亚民最喜欢毛主席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他说:“把十六字方针运用到游击战中,效果非常好。”

夜袭苏家码头、袭击青村港、鹤沙除奸、巧打刘铁城部、奇袭钱家桥……游击队不断出击?打得鬼子闻风丧胆。最为著名的是朱家店大捷,“我们根据敌情和伏击的地形确定了作战方案。决定翁阿坤英雄中队的张宝生带一个班,带一挺“九六式”机枪埋伏在五灶港三堍石桥西北,封锁石桥,切断敌人退路。张锡祚中队的一个班带两挺机枪隐蔽在庄稼地南端,正面打击敌人,由张锡祚阵地指挥陈金达带着机枪伏于张家袜厂屋顶,控制制高点…翁阿坤中队在指挥部左侧,准备随时追击逃窜的敌人。在敌人进入伏击圈的田埂上设置了‘土地雷’。把16个手榴弹4个一束捆扎好,打开保险,每隔七八米埋一束,用一根50多米长的青色麻线把四束地雷连接在一起,由战士严海彬操纵。各中队按我们的计划,在中午12点以前隐蔽进入预定位置……后来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打死了34个鬼子(逃掉了13个),缴获了大量武器淄重”。解放后,这一战斗被总参谋部军训部、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写进了《步兵连战例选编》,作为“进攻部分”的第一个战例供全军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12-18 23: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