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动政权内部的扯皮、争斗

 

 

 

第一场:商务部 对 海关

 

 

商务部致函海关总署:iPad入境纳税有违WTO规则

 

核心提示:商务部近日向海关总署发送咨询函,称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对各类计算机实施零关税,海关向iPad征收1000元进口税与WTO规则不一致。有海归戏称超过5000元就要征税,回国的人只能裸奔。网友互相支招如何规避海关的征税措施。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11月14日报道 随着国外“打折季”的临近,不少大牌的“粉丝”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过海关总署今年颁布的54号公告明确规定:自8月1日起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一部iPad要征1000块的税,我买来只有4000多。”“5000元人民币的限额,一个大牌的包包也不止这个价吧?”……54号公告让喜欢到国外“扫货”的人们一时乱了阵脚。对于如何查验的问题,海关有关人士表示,那些经常往来代购或者具备代购条件的人,比如旅行社的领队等,都是海关重点“关注”的对象。

 

商务部坐不住了!

向海关总署发出咨询函

54号公告引起各方热议,尤其是iPad入境是否该纳税,该缴多少税已成热门话题。海关向iPad征收千元关税的事件逐渐“发酵”。近日向海关总署发送了一份咨询函,认为中国加入WTO后的重要承诺之一就是对各类计算机实施零关税,海关向iPad征收1000元进口税与WTO规则不一致,20%的税率过高,iPad完税价格被高估。海关总署负责人则表示将于近期答疑解惑。

 

留学生开始急了!

从国外回来得“裸奔”

针对54号公告,甚至有留学生发布了“回国攻略”:回国用塑料袋装行李,因为两个手提箱就得2000元人民币左右;iPad就地处理;回国只穿内衣内裤;课本、手机、电脑、MP4和相机全都扔掉,最好光着身子回来,保证自用物品金额低于5000元人民币——结论:“裸奔”。对于这样的说法,海关人员表示很夸张,其实在查验现场,海关人员会根据旅客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属于征税范围的物品,明显就是使用过的,即使旅客出境时忘了申报,一般海关人员也不会强行征税。

 

 

 

海关总署:境外购物超5000元征税符合国际做法

 

核心提示:11月14日,海关总署监管司负责人黄熠表示,对进境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规定免税限值的做法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前,中国对居民旅客携带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为5000元,对非居民旅客拟留在境内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为2000元。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海关总署监管司负责人黄熠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对进境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规定免税限值的做法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海关对“水客”打击,是为了给旅客创造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维护公平的贸易原则。

 

目前,社会上对海关总署《关于进境旅客所携行李物品验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比较关注,也就此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海关对居民旅客的“5000元”和非居民旅客的“2000元”限值的规定太严格。

 

黄熠说,对进境旅客携带的行李物品规定免税限值的做法是较为普遍的国际实践,对超出限值物品实行按全部价值征税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据了解,澳大利亚对进境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是900澳元,英国是390英镑,德国是430欧元,美国对进境居民旅客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是800美元,对非居民旅客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是100美元,韩国对进境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是400美元。

 

目前,中国对居民旅客携带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为5000元,对非居民旅客拟留在境内的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为2000元。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中国确定的个人物品免税限值额度与发达国家规定的免税限值水平基本相当。

 

他表示,海关所说限值是进境个人物品的免税限值,即超过限值予以征税,低于限值予以免税,并非是旅客能否携带有关物品的价值限度。除了国家规定禁止或限制进境的以外,超过免税限值的物品,只是需要向海关缴纳税款,便仍可携带进境。有关规定既符合国情,也符合国际通行实践。

 

 

商务部:在ipad事件上支持海关履行职责

2010-11-16    来源: 网易财经

 

网易财经11月16日讯 在ipad事件上,商务部16日上午表示支持海关履行职责,认为收税是海关根据自身职责和当前新情况作出的举措。

此前,对iPad征千元行邮税,海关被指雁过拔毛。月初,商务部也转发了相关咨询函,海关前日发布回应详解税负原由,并强调,广大进出境旅客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海关对“水客”打击,正是为了维护正常的通关秩序,为进出境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事件回顾:

 

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54号 (关于进境旅客所携行李物品验放标准有关事宜


商务部致函海关总署:入境纳税新规有违WTO规则

海关总署:对超出限值物品征税是各国普遍做法

 

海关总署强调境外购物超5000元入境要征税遭质疑

 

[ 本帖最后由 于无声 于 2010-11-19 02:10 编辑 ]

 

 

第二场:央行 对 发改委

 

 

发改委:货币超发等 四原因致物价上涨过快

 

       中国目前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广义货币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创世界纪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

 

据新华社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0日说,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他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向在校家庭贫困生等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一定的补贴。

 

他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货币超发等四大原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

 

中国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

 

值得注意的是,周望军10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货币超发等四大原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周望军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都相继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裕的流动性对物价的上涨造成压力。“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物价的涨幅控制在城市居民、普通消费者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亦表示,中国目前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广义货币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创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管理层开始正视货币超发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在农业连续7年丰收、经济还没有出现过热的情况下,当前物价快速上涨背后流动性过剩和热钱流入的因素日益凸显。”

建议四大措施应对价格过快上涨

在谈到应对手段时,周望军说,首先就是发展生产,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国家将保障供应。现在的物资供应很充分,通过物资调配、进出口等手段调节,保证市场供应“没有任何问题”。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丰收。国家稻米、小麦储备充足,远远高于世界储备正常水平。即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食用油,国家的储备也相当可观。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9日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食用油“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获得丰收,进口也比较多,食用油供应没有问题。

另外,周望军建议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生活品质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此外,他认为要运用财政政策,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等,并通过政策解读使老百姓对物价上涨有清晰的认识,进行理性消费。

“宏观上,还是要从财政、货币政策上想办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2008年以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我们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考虑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他说。

 

 

央行称货币超发不可避免 否认会出现高通胀

 

       10月份CPI等宏观数据即将发布之际,各界都在拭目以待通胀压力究竟有多大。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在“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表示,不会放任通货膨胀的出现。

 

马德伦在“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表示,有舆论认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过大、存在货币超发,还有媒体报道将M2(广义货币供应量)减去GDP(国内生产总值)得出中国货币供应量超发几十万亿的结论,因此会出现高通胀。他表示,这种说法和算法是不客观的。

 

“作为中央银行来说,对于通胀的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一个,即在维护货币稳定的前提下来发展经济。”他表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的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本身对货币需求也在增长,货币的周转速度也会影响到货币总量。他表示,央行对货币供应总量是有调控目标的。

 

国家统计局将发布10月的各项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其中CPI备受关注。CPI在8月为2.9%,创出新高,9月再创新高达到3.6%。不少机构和学者分析认为,10月或将再次创新高,可能达到4%。这给全年CPI保持在3%以内的目标,带来巨大压力。

 

据媒体报道,在另外一个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也表示,央行在适度宽松的前提下,高度关注通胀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

 

 

 

中国货币超发近43万亿 谢国忠称通胀风险巨大

 

 

货币超发43万亿元

 

“央行加息其实来的太晚了,货币超发已经那么严重,早就应该实施收紧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下23个月新高;当月食品价格更是同比涨幅高达8%。那么,CPI的同比逐步增长是否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呢?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吴晓灵直言:“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媒体质疑人民币超发43万亿说法 疑似超发57万亿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11月2日,这篇报道被多家网站转载,并引来议论。

 

初看起来,多数人确有此感觉:由于近年中国货币投放过多,已致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猛涨,通胀预期加剧,资源或商品或艺术品,只要稀缺,只要小宗,就可能被暴炒。

 

不过,结果可能类似,逻辑起点却并非如此。

 

“超发货币43万亿元”是这么得出的: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即同一时间截点的M2余额与GDP之差。

 

这个说法有一些道理,但我们不敢苟同,关键在于它忽视了常见的货币深化或金融深化现象。过去30年中国M2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上升,因为随着经济改革与市场化,对货币的需求确实也在增加,货币发行通常都高于名义GDP,但并没有总是引起通胀问题。

 

简单计算两者之差,在方法上存有问题。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个存量指标,GDP是个流量指标,两者并不可直接比较。在看待这两个指标时,时间长度应是固定的,一般会选取一年作为标准长度。而以三个季度的GDP与三季度末M2进行比较,由此得到2010年9月底超发货币42.774万亿元的结论,便是谬误。按照该文的逻辑,2010年一季度中国GDP为8万亿元,3月底M2余额为65万亿元,那么超发货币岂不是达到57万亿元了?

 

文章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这并不是货币学的基本原理,没有理论根据。试问,为什么选取M2,而不是选取M0、M1或其他货币口径呢?实际上,名义GDP与M2的关系并无定论,从货币数量方程看,M2与名义GDP之比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收入比率。

 

从另一个角度说,货币供应增加并不完全是央行的功能。我们知道,M2是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准货币。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但控制不了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存款循环的速度。

 

超发货币的提法,出发点是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实际并非如此。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共识在于,从长期来看,货币仅仅能够影响价格水平,而不能影响真实产出、真实利率或者就业等真实变量。换句话说,名义货币供应的多少是无所谓的,市场机制会自动地调整价格水平,进而将真实货币供应调整到合意水平;即,实体经济根本不在乎货币供应的多少。

 

当然,存量与流量之间存有是否适度的比较。超发货币一说,应当是相对于国际横截面比较而言的。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M2与GDP的比率是非常高的,如2000年,这一比率为150%,2009年为180%,而去年美国仅为60%左右。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货币过多,但如此大的差异也不是正常现象,极易导致对长期通胀的担忧。

 

当然,理论界对此提出了很多解释。中国以往多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引起通胀,这被麦金农等经济学家称为“中国货币之谜”。

 

对于中国货币扩张的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上月他的专栏文章《货币老虎越养越大》中称,在货币供给方面,中国正从主动超发转向被动超发。即由于巨额贸易出超,中国“被动地向国内市场投放过量货币”。

 

不过,用外汇流入解释中国基础货币被动扩张并不完整。第一,外汇流入的原因可能恰恰在于中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内部不均衡;第二,中国完全可以使用央行票据等工具对外汇占款进行完全对冲,甚至超量对冲,之所以不进行如此操作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仍然希望维持低利率。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M2与GDP比率偏高(部分可能与金融发展程度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而在于这一比率在不断攀升,即M2增速远远高于名义GDP增速。

 

据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测算,中国M2余额现已超过美国约10万亿元人民币,获得了另一项全球第一。过去10年,中国M2平均增速达到18%以上,而发达国家均为个位数。他以中国与美国作比。美国M2的增速在过去20多年中基本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而中国则大大超过GDP的增速,也超过GDP增速加CPI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李认为,“中国货币之谜”的谜底在于,中国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上涨。

 

我们相信古典经济学范式,相信弗里德曼(Friedman)“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第一,这并不是在短期内的严格对应,而是长期内的基本对应;二,货币决定的是价格水平,而非相对价格,但是CPI等常用的价格指数并非价格水平的完全度量。

 

我们对货币高增速可能导致的巨大通胀压力表示担忧。这已经体现在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正体现在食品类价格的大幅上涨,未来还将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大幅上涨。由货币扩张导致的通胀,将通过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来逐步实现。

 

“你的财富增长跑过CPI还不行,要跑过M2增速”。这就是中国当今的现实写照。

 

 

 

央行研究局局长:超发货币43万亿引发通胀无依据

2010-11-16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这种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不够科学和客观。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存在超发货币将近43万亿元,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昨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金融时报》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综合类财经报纸。

据悉,有关报道是以M2减去GDP,即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69.64万亿元,减去前三季度GDP数据26.866万亿元,得出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这种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不够科学和客观。

 

张健华表示,货币与经济总量之间也不存在固定的最优比值。由于M2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M2/GDP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他认为,中国的M2/GDP并不是持续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稳中下降态势,而去年该比率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张健华强调,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金融资产总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M2/GDP偏高,还有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比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较高储蓄率的影响、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同时,外汇占款太多也是造成中国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张健华还重申,下一阶段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存款数据

上海人民币存款环比大跌

 

昨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10月份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显示,10月上海人民币存款环比大幅减少,人民币储蓄存款分流明显。

数据显示,10月份,上海市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减少414.5亿元,同比多减364.1亿元。其中,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减少408.7亿元,同比多减334.4亿元。

同时,储蓄存款分流明显。数据表明,10月上海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968.9亿元,同比多减599.4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减少694.2亿元,同比多减364.7亿元。

报告认为,储蓄存款出现大量分流的情况,主要与近期股市交易活跃和通胀预期等因素有关。


 

 

[ 本帖最后由 于无声 于 2010-11-19 02: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