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维权事件中观察三种外来工的表现
某五金厂九十多名因追讨加班费和资方发生冲突,走上法律维权道路。
该厂基本情况:美国上市公司下属精密五金塑胶厂,员工四五百人左右。平时管理苛刻,07年后期业务萎缩逐步裁员,过去每天上班10小时,07年后每天上班9.5小时,从未支付加班费。
维权起因:资方一直拒绝支付加班费,一名高级管理遭降职降薪后决定维权,并鼓动对资方拒付加班费不满的员工一同维权。导致越来越多对资方不满的员工起来维权。
事件中主要考察对象:
1、学生工,包括胡**在内的大约一半以上的学生工;
2、农民工,年纪在三十五周岁以上的大约十多名以女工为主的农民工;
3、原城镇外来工,以杨师傅,吴某某为主的约十名左右的外来工。
访谈中表现的维权态度:
1、学生工
维权积极性很高,一度讨论要堵马路或者去市政府上访的方式进行维权。
2、农民工
很犹豫。不断摇摆在是否维权的选择中。对维权能否成功持很浓的怀疑态度。强调困难。其中一名农民工在仲裁立案前,不顾其他工友的劝说,坚持临阵逃脱。
3、原城镇工人
一旦决定维权,态度最坚决。在是否通过过激行为进行维权的事情上,多数原城镇工人反对。强调合法维权。
维权过程中的表现:
1、学生工
维权事件虽然是由一名来自原国企职工的挑起,但在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推波助澜力量主要来自多名学生工。其中串联工作主要是学生工在做。维权行动刚刚开始,多名学生工主动的去联络各个熟悉的班组长以及同厂老乡。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维权的学生工找到了原城镇工人的老工人。同时,主动的带头和组织工友集体行动的角色,也都是学生工但当。在整个维权过程中,曾发生两次集体徒步劳动站投诉的行动。其中一次就是由两名学生工带头组织,在下夜班后,约三五十人左右集体往劳动站投诉。
学生工首先了解有关劳动合同法关于他们维权方面的依据。紧接着就是多方联系工友说起维权这事。再接着主动进行组织行动。
2、农民工
在整个维权过程中,农民工一直是被动的面对维权。一开始是公司原仓管经理进行串联活动,鼓动更多员工和他一起进行维权,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看到鼓动者是原来的高管,出于经理都出来维权了,应该是把握比较大。在权衡得失中,虽然仍是犹豫占了上风,但大多数仍表现蠢蠢欲动的迹象。在原城镇工人做了相当多思想工作,并且以学生工为主的各个班组长也积极推动下,大多数农民工在仲裁立案前抵抗住了资方的分化瓦解工作。几十名农民工中,只有一名农民工在立案前放弃斗争,但在返回工厂后没有得到资方承诺的好处,反而受到资方的处罚,更坚定了其他农民工对发挥领导作用的原城镇工人的信心。
3、原城镇职工
挑起整个维权行动的是原城镇职工的仓管经理吴某某。中间是原株洲轴承总厂职工杨师傅和其他几名原城镇职工进入。其后组成主要以吴某某,杨师傅,祁某某等近十人为主的工人代表。吴某某是此次维权行动的第一个行动者。从12月初决定维权之后,就一直积极进行串联,做工人的思想工作。2007年12月到 2008年1月10日之前这段时间主要做串联工作和思想工作的是吴某某,之后在学生工的联络下,杨师傅等原城镇职工出现,开始主导之后的维权行动。
原城镇职工在维权中,首先了解维权有关的法律依据,接着就是刻意的找各班组长谈,介绍和解释维权的依据,并主动为工友分析。进而从班组长的反馈中找到认识较糊涂的工友,讲形势分析维权依据做思想工作。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偷偷点一把火。过程中不主动组织和领导工友,但表明态度维权不退缩,带头的作用比较能显现出来。
例如过程中其中一次集体行动,在做了较多准备工作的前提下,上班时间杨师傅部门的一名工人突然表示要去劳动站投诉,杨师傅立即带头响应,形成近百人徒步前往劳动站投诉。仲裁立案后的访谈中,好几个农民工跟我说,多亏了杨师傅他们带头。
最后
在一审前后,我和杨师傅进行了多次的访谈。他给我表达了他此次维权的一些感想。
他认为,这次维权重要的是过程。对于五十多岁马上要退休的他而言,这次维权最后能争取到多少钱是其次,通过维权让那些农民工知道自己的劳动是有尊严的。他说,他还享有那么些五大保障的好处,买有房,孩子也大学毕业了,退休后有退休金,还有二十多万的医疗保险,而那些农民工以后的路还长着,还什么都没有。他从一个国家的主人翁到珠三角成为资本家的奴隶,在这家厂做了十四年,做了十四年的奴隶。在这最后的时刻,奴隶要反抗了。
杨师傅年轻时曾在718工厂做了两年学徒工,后分配到贵州某军工厂,后调往株洲轴承总厂,最后到深圳某五金厂做模具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