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张老师:我对对包产到户的一些反思
张老师:
您好!
您的书我现在还没看完。上周六,也就是4月10日,我们“少年中国”高了一个桂林地区的旱情调查,活动名为“雷公行动”。凭着在调查中的收获和自己以前的一些认识,我的“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责任制进行了一些反思。我的这些肤浅的的认识,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您能够指正。
学生的历史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学到的,尤其是对建国后的历史。建国六十年,钱三十年给我们这一代人的音响师贫困落后,专制愚昧,后三十年的则是赋予发达,自由民主。以前所学的课本对前三十年的历史少有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少有正面评价。在改革开放后,也的确有些人富裕起来了,对改革开放热情讴歌时,我们过于夸大一些东西了,也没有对毛泽东时代进行公证的评价。比如说包产到户的问题,所有教科书和媒体视频对包产到户的作用都是这样评价的:包产到户,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我也来自农村家庭,知道农业生产不光是要靠辛勤劳动就能能丰收的。没有良好的灌溉措施、种子的改良、化肥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在怎么辛辛勤劳动也不会提高产量的。可是课本却是把一切功劳都归结于包产到户上,似乎即便是没有这些兴建的水利设施和技术,农民也能战胜自然归来吧,创造粮食。
这次旱灾中,很多庄稼没法及时耕种,甚至直接旱死。桂林前段是金的旱情也是很严重的,现在已经转好。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灵田乡当地的所有水库水渠几乎都是在1956年到1978年这段时间修建的,改革开放之后似乎没有新修一座水库一条水渠。我们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在1949年时候,全国只有八座水库,而在1978年时中国拥有九万四千多座水库,中国这时改变了几千年靠天吃饭的历史,使农业即便是不那么风调雨顺,也能正常生产。
杂家水稻的大规模种植,也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原因。我们也调查过,灿型杂家水稻是在1964年开始培育,1973年培育成功,1974年开始推广种植,到1983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1亿亩,因此杂家水稻这一成就也是农业集体化的成果,而不是改革开始、包产到户的成果。
化肥的大量使用是粮食增产的另一个原因。中国的化肥科技也主要是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取得的。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只有一座废弃的化肥生产厂,还是但是伪满洲国的遗留在大连的一座工厂,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接手蒋家王朝的烂摊子时候,中国是没有化肥生产能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带领群众将其修缮之后,才有了自己化肥生产厂,但也仅此一座。五六十年代,在化工部设计院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相继兴建了一大批中小型化肥厂。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打破国际经济技术封锁之后,相继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引进了13套一流的大型化肥生产设备。化肥产量巨幅提升。这也算是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在谈及农业集体化时候,最为普遍的指责就是劳动效益低下,人们劳动积极性不够,所以粮食不够吃,意思就是人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好好干活。对这个问题,我在多次的调查中我发现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在一百个人中会有几个人不好好干活,可能在其他地方可能要严重一些,我调查多的地区,根据调查结果,人们的积极性总体上还是很高的。我们在学习哲学和政治思想时候,经常谈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是对这个问题却是“一刀切”,甚至是以偏盖全的。
综上所述,如果继续按照毛泽东时代的农业集体化道路走下去,我国农业也能够实现大幅增产,可以让农民吃饱饭。农业科技和基础是在农业集体化时期开花结实,但果实却在包产到户时候成熟。所有就有一种假象,以为是包产到户的“一包就灵”的原因。
如果继续按照毛泽东时代的农业集体化道路走,中国到今天为止将会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比现在更高,比现在跟富裕。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最高,因为他们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特点和前提是什么,就是大规模耕种生产。发达国家是通过逼迫自耕农破产和圈地运动实现土地集中的,在此基础上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中国却是与人家背道而驰,将土地越分越小。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包产到户的结果就是地块越来越小。大型机械就不能进耕地了。在东北人口较少的地方或许机械化水平要高一些。但是从整体上而言,中国失去了一个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一个机会,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失去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农业集体化时候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之后,农业生产率将会大幅提高,届时将会有更多农业人口从农业中得到解放,再通过广泛存在的社办企业、村办企业、队办企业,吸纳大量解放的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大减少,全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这样我国将会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国。
可是包产到户却是这一计划夭折了。
我们今天在歌颂改革开放时候,却忘了前三十年的人民和当时领导人的艰辛努力。当代的年轻人更是对毛泽东时代充满偏见。在他们在享受当今的繁荣时候,应该知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以上是我的一些很不成熟而且又极为感性的认识,不正确的地方请您指正。我对农业问题的认识也很肤浅,很期望你的指导。另外我还想求您一件事。
这次农村旱情调查是“少年中国”组织发起的。“少年中国”这个组织目前还是一个非正式的组织,是由我们这些关注时事,关注民生,对政治、经济以及对马列毛主义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织成立的。平时我们有学习讨论活动,以学习时事和新中国政治经济史为主,并会组织工厂企业、农村调查调研活动,以后还会开展一些支农支工活动。我们是一群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虽说我们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能力,但是如果没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时候我们愿意一试。
当今的世界各种学说、观点太过庞杂,我们这些缺乏资历的年轻人没有鉴别能力,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难以保证以后不走弯路。目前我们组织内部成员的思想不够统一,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壮大。另外我们准备申请成立社团,需要一位学识渊博的饱学之士来做我们的指导老师。所以我谨代表“少年中国”组织恳请您能够在百忙之中不吝赐教,为我们传道解惑。
最后请您接受“少年中国”对您最诚挚的致敬。
2010年4月17日凌晨
[ 本帖最后由 submarine 于 2010-5-13 23: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