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志丹》

读《刘志丹》

近日偶然碰到一本名叫《刘志丹》的书,工人出版社1979年10月北京第1版,上卷,李建彤著。很小就知道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可真正了解实在有限。现在有一本527页专写刘志丹的书摆在眼前,不翻一翻就说不过去。

连看三天,掩卷无言……

百度“《刘志丹》”,跌了眼镜,原来著名的“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一语说的就是它!康生是此语的原创者……李建彤是刘志丹的弟媳。

幸好孤陋寡闻,不知道有这段公案,不知道书中的罗炎就是高岗,让我得以不带主观色彩地看人。据说正是因为该书写了罗炎便被康生等诬为替高岗翻案鸣不平。对于历史小说,如果要用人物真名,那么我也是赞成那种要忠于史实的观点。罗炎在《刘志丹》上卷中着墨并不很多,也看不出任何溢美之处,否则李建彤不可能兴冲冲地准备在1962年付梓出版。通观该书,读者只能看到毛泽东的遭遇在刘志丹等人身上再现,根本没有一丝所谓反党的痕迹。假如毛泽东本人亲自看过该书,应当只会深有同感,决不会轻下断语。说句顺便话,笔者对历史向来存疑,不愿让人牵着鼻子走。里面辛辣讽刺、批判的对象是走“左”倾路线者和一些野心家,我怀疑这部分人才是冤案的真正推手,康生不过是枪手罢了。说到高岗,只从他错不至死却两度自杀一举,便可知其是一条刚烈好汉,远非某些浮沉反复小人可比。毛泽东一生锄强扶弱、嫉恶如仇,结果这一善举在政治上却演变成抑正扶邪,被小人播弄。比如他明知彭德怀刚勇猛烈,真理在他那一边,刘邓之流畏之如虎,却荒谬地一味庇护后者;明知道粟裕之大贤大能,却听其受屈受辱……每念及此,总不由得要拍案而起,莫非这便是毛泽东自谓的猴气?!建国后,毛泽东何曾起用过一位真正的英才?我一度被“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之类的词话感动得涕泗横流,忽然有一天把高岗、彭德怀、粟裕甚至戚本禹、张春桥们的命运联系起来,然后又把他们与毛泽东亲手提拔起来的林、刘、邓、华之流的命运对比一下,就发现造成这一悲惨局面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宅心仁厚与忌贤妒能或许只隔一张纸?

回到《刘志丹》上卷里来。它再一次用血和泪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基本道理:真正可怕的不是对面敌人的白色恐怖,而是内部的倾轧。发人深省的是,刘志丹不惜牺牲个人乃至整个队伍以求顾全大局的结果,换来的却是整个革命事业的濒临毁灭。只差那么一点点,刘志丹便成了岳飞第二。表面看来,岳飞是愚忠,刘志丹是顾全大局,然而本质上二者是一回事:恪守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这一组织原则的规律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兴亡寄于一身。这一悲剧在76年再一次重演,并终于葬送了社会主义中国乃至世界共运。张宏良教授把这种现象归于君子与小人之争,君子温文尔雅、取之有道,小人不择手段,故而小人总能获胜。其实这只是表面,根子在于罪恶的等级制和错误的理念。这一点,在文革电影《牛角石》已经特别尖锐地提出来了:“上级”命令,正确的听,错误的就不听。在将来的革命中,只有局部与整体的分工不同,决不能有上下之分;一定要着眼全局,从实际出发,参考分工整体布署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悲剧的重演!

未看此书之前,我认为刘志丹大概是一个草莽英雄,就像斯诺说他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一样。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刘志丹像方志敏一样,更是一个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文武全才。只是由于活动于偏僻一隅,由于军务倥偬,由于受到内部残酷迫害,由于极度的谦虚,更由于英年早逝等等原因,他没能够像比他大十岁的毛泽东那样始终处于政治旋涡的中心,高屋建瓴,成为战略家、政治领袖,而成了毛泽东所题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但虚名恰恰最不重要。也许毛泽东本人最需要的正是这个评价。自从老毛变成毛主席的那一天起,老刘(根据地人民对刘志丹的爱称)的意义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前者。

《刘志丹》里写到的革命时期老百姓所遭受的可怕的饥馑与穷困,让人反观到今天的形势多么悲哀。温水煮蛙效应已经显现。麻将、扑克,色情,泡沫、玄幻影视剧、电子书,已经足以煮杀任何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了。一个没有丰富精神需要的人,只要有裹腹之物,就能够苟且一生。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于建嵘说的底层知识青年将改变中国,应该是不错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不会从物质上饿死人的时候,革命的主力军就成了不甘于精神饿死的知识青年!

当我们今天再读《刘志丹》的时候,就知道将来的革命,从主体内容到组织形式,都决不是过去的翻版。

10/05/12

利用小说反党、反毛主席《读<刘志丹>》就是今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