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华历史文化大革命(文化篇1)

宇宙“混混沌沌”“雾雾茫茫”。其间,物质悄然运动,孕育生命,如同巨大无比的鸡蛋,“鸡蛋”里盘古的精灵在物质运动中悄然发展。很显然,以上的描述和鸡蛋的蛋黄、蛋青构成有着多么的相似之处,其思维必定是受到日常鸡蛋孵化生命的启迪。接着盘古精灵吸收“蛋”中的养料发育得非常快,逐渐长出龙一样的头,人一样的躯干,而且有了知觉。在这里祖先以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勾画了蛋黄、蛋青演化生命的过程。盘古终于发育成熟,寻着一把板斧,只听得“喀嚓”一声,巨大无比的“蛋”被劈成了两半——上半部变成了天,下半部变成了地。地球生命的诞生就是这样通过破壳、探出脑袋的小鸡出世过程而被形象生动演示了出来,人类生命的诞生或许不过如此。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盘古开天地”故事。祖先以“盘古开天地”之说创立了中国的“创世学”、“生命学”、“人类学”,或许,这是比“四大发明”还要伟大的科学发现。

世界上一切生命起源,其实就像鸡蛋物体产生小鸡生命这样简单常见,同时又具有“混混沌沌”“雾雾茫茫”物质运动演化生命之复杂。常见意味着生命起源存在于过去、现实和未来,从来没有停止歇息过;复杂则意味着揭示生命奥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谁敢说“盘古开天地”之论就不是科学?至少其中隐含着科学的存在。

从玄学“茅草屋”走进科学“殿堂”,这不仅体现了科技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过程。昨天的玄学生命着今天的科学,今天的科学必定孕育出明天的玄学,从玄学到科学,再由科学到新玄学,人类就是这样经历了认识、想象,再认识、再想象反反复复不断轮回的艰难探索。从科学到新科学,中间必定经历玄学的孕育发展过程,而中华民族的意识恰恰没有意识到玄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尤其现代人唯文凭思想之要害就在于此,仅从这点而言,中国科学思想没有进步甚至是倒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不仅仅是由科技发达决定,而且还有玄学的发展作为基础决定于其中。科学与玄学对立统一构成创新。

可以设想,“盘古开天地”故事决不是精英塔尖能高雅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并经过世世代代的丰富发展,凝结的一代又一代思维、想象成果的结晶。玄学是由群体“你添枝他加个叶”地丰富流传产生的,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追求、情感、认知综合的精神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在既有历史性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的个性。随着时代进步,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寄托着人民希望的玄学一代又一代不断繁衍变化,其中的科学成份也在不断结晶。这一过程是天时、地利、人和所铸就的深入研究,科学的思维、想象、推理加工,科学的成份最终被逐渐提炼出产品,经过多时代多人次的这样持续不断深入冶炼,粗产品终于变成了精品,成形了系统的科学或学科。在玄学中诞生的,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体的思维、想象、推理整合中产生的科学或学科,只有重新回到玄学,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的思维、想象、推理中才具有其无限的生命力,如此不断反反复复,如同,人从大地来最终要回到大地去一样。玄学与科学关系就像是矿石与钢铁关系,揭示了民众这个科技富矿,矿石不是钢铁,就像玄学不是科学一样,可也许有一天,矿石会比钢本身更富含价值。与其说是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落后,还不如说是玄学发展水平落后更为确切。

玄学到科学是一种创造,科学到玄学虽然推理、思维、想象的不切实际,但也是一种创造,于是,科技等于什么?政治学而言,科技等于民主;社会学而言,科技等于民权。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责任心驱使孔子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治国治乱的基本思想,“悠悠万事,唯此惟大,克己复礼”。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而是对社会学最重要的贡献。无论是进行怎样的革命,还是怎样的政党、怎样的阶级统治和怎样的社会进步最终都要归结反映到“礼”的问题,缺少“礼”或“礼乱”,则社会必“乱”,治理社会必先“治乱”,“治乱”必先“治礼”,“治礼”必先“制礼”。这不仅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样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所有的社会状况,更适用于人类各民族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建设。为实现自己“悠悠万事,唯此惟大,克己复礼”的救国救民理想,孔子进一步具体告诫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求树立良好的社会生活规范,并倡导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以“仁爱之心待人”,警示人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一切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意义。“忠、孝、仁、义”是孔子“礼”思想的核心,“忠”,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群体应尽的义务;“孝”,是家庭亲情稳定和谐最基本的伦理;“仁”,是社会成员相互间人性的关爱;“义”,是社会群体对其成员负有的责任。通过“忠、孝、仁、义”独立的和整体的作用构成,勾画出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模式。

孔子思想中有些东西无论是有用的也好,还是垃圾也罢,都需要今天的人们用两种眼光看待历史中的孔子思想,历史肯定的眼光,现实否定的眼光,两种结合便形成丰富发展的眼光。“忠、孝、仁、义”相互间有其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其对立的另一面,并衍生出现代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其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其相互对立的一面,这对立的另一面显然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被“孔孟思想”所忽略了所避而不谈,“忠孝不能两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是不是只有尽忠不能尽孝才是对的,尽孝不能尽忠就是错的呢?其实不是的!这个世界总要有尽忠不能尽孝的大英雄(汉武帝),但也总要有尽孝不能尽忠的民众,只有建立在尽孝基础上的尽忠、尽忠基础上的尽孝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否则,缺乏人民基础的大英雄和缺乏大英雄基础的人民生命力都是贫穷的。社会需要英雄,但也需要人民;需要英雄的尽忠,但也需要民众的尽孝,无论是尽忠还是尽孝最终都是统一在对民族文化的尽忠对民族文化的尽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今天看来也无疑是落后和荒唐的,是应该被抛弃的垃圾,然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战乱持续不断的年代里,毫无疑问这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生活和医疗水平低下,成批成片的社会中坚骨干力量不断地战死、病死、饿死,已严重地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没有生存繁衍,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仅仅倡导由“孝”构成的正常家庭生活,显然已不能挽救社会挽救民族,还需要鼓励人们用足够的生育数量,以保证中华民族的生态平衡。

今天的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必须走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将“礼”思想赋予现代灵魂、先进气息,获得新的生命内容和形式。走进现代走向世界的“礼”,是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价值观;是道德;是行为规范,总而言之,是封建专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一切人类社会的精神构架。

伴随着人类从部落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构架也经历了丰富发展的运动变化过程,而且,这个运动变化将永远地持续进行下去。这就要求现代的“礼”,现代社会的构架必须是灵活的,自身可调节的,变化丰富的,具有“魔方”般的功能,属于运动型。这正是“孙毛文化”“孙毛思想”肩负的历史责任。

“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可见,如果仍把“礼”停留在“礼节”、“礼仪之邦”意义上,不仅表明自己的无知,更是对孔子思想的曲解,也可见,孔子的用心就是试图通过“礼制”的建立,规范约束人的思想行为,将社会纳入规范、和谐、秩序的状态中。愿望是良好的,当时的社会也确实需要“治乱”的“礼”和“礼制”,就这一点孔子的思想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可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要知道“治”和“乱”是人类社会进步马车的两个车轮,“乱”也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东西,“治”也有其负面性,惟有“治”和“乱”形成对立统一体,社会才有和谐进步的可能。于是,“礼”和“礼制”应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治”的“礼”和“礼制”;另一方面则是“乱”的“礼”和“礼制”。孔孟文化孔孟思想恰恰缺少的是“乱”的文化“乱”的思想。同时,孔子思想的创建也不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社会的进步确实需要“礼”和“礼制”,但需要的是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适应人民不断需求的全新的“礼”和“礼制”,决不是复古的“周礼”,更不能将社会重新拉回到奴隶社会。

抛开时代和字面而深入其内涵去理解“礼”,不难发现“悠悠万事,唯此惟大,克己复礼”是指天下一切事物归根结底于“礼”的思想是极为科学而深刻的。天有天的“礼”;地有地的“礼”;事物中也存在事物的“礼”;人更有人的“礼”,就是那个著名的“猫抓老鼠”,也应该有“猫抓老鼠”的“礼”,同样,社会有社会的“礼”;政治有政治的“礼”;经济有经济的“礼”等等,不仅如此,也在提示今天的中华民族,经济、科技的落后其实都是社会和人的“礼”“礼制”的落后。“礼”具有文化性,系统的“礼文化”是“礼制”,也是规则,更是法则,是统治阶级对民众行使权力的规则,也是民众对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法则,而后一条恰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缺憾的那部分。“礼”的规范约束包含着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表现为暴力强制性的法律、纪律、规则、民约等等,反应的是客观被动的尊“礼”守“礼”的人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法家学说所倡导的治国理念;另一方面是从思想、政治、经济等人文化和社会文化入手建立起主观主动的尊“礼”守“礼”的人意识和社会意识,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治国理念。由此可见,“礼”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也由此可知,法家和儒家不过是支撑“礼”“礼制”的两条腿,是“礼”“礼制”的两面,法家与儒家有其对立的一面,但也有其必然统一的另一面(显然,现代社会的“礼”“礼制”——法律,也具有着上述的特性)。因为缺少任何一条腿的“礼”“礼制”都是不完整的,是难以生存持久的“礼”“礼制”,对此,后人用权术的观点总结为“恩威并用”。法家又何尝不是“礼”“礼制”学说。以“礼”“礼制”规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消除绵绵不断的战乱,是落在法家肩上的历史责任,以“礼”“礼制”规范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思想行为和规范家庭尊长爱幼关系,实现“紫气东来”的国泰民安却是儒家将要承担的历史责任。秦始皇统一中国反映在社会发展其实质就是开始了新“礼”“礼制”建设工程的实践。

不就历史和具体社会形态而言,上述孔子思想应该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同一目标,是人类所有社会形态都遵循的科学规律,也正是这一点,孔子的思想具有了世界意义(吹捧孔子一派)。然而,结合中国发展的历史和孔子思想发展的历史,事实就并非如此了,也就并非那么伟大了(批判孔子一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潜意识的“己所欲”就应该“施于人”,强迫“施于人”?自己信仰“马列”认为革命,就强迫人人都必须信仰“马列”否则就是反革命?向布什投鞋子(眉飞色舞,什么比原子弹威力还大)“施于人”,往温家宝扔鞋子(受不得了,什么卑鄙了)就“勿施于人”?自己正确的不一定在他人也正确,,孔子思想中超越一切阶级的人民性、世界性,在现实中在发展中悄悄地被偷梁换柱被抹杀,变成了皇权御用性的“王道”思想。离开社会现实,孔子思想具有世界性,可投身于现实社会,孔子思想就只有御用性,中国历史有过“和而不同”吗?中国的“和而不同”是以皇权君主为中心为“王道”大同的所划出的“和而不同”,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多少还具有空想性,也说明孔子思想中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历史不变的人之权利,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的权利,本质是人民对社会和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权力。很显然,“礼”“礼制”的核心是权力“礼”“礼制”,“礼”“礼制”思想的核心是权力思想,孔子思想中缺少权利关系为内容,缺少民权文化,是导致其畸形发展最终走向违反人性蔑视人权的重要原因。西方人不断深入事物内部不断问个为什么,东方人却总是停留事物现象泛泛而谈夸夸其谈,孔子思想就是这种生活表面现象泛泛而谈夸夸其谈的典范。比如“和而不同”,不同中有没有相同?相同中有没有不同?不同与相同是什么样的关系?不同与和、相同与和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里面的“礼”“礼制”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有些可以“和而不同”有些“不同而不和”却战争?显然,这些的提问必然深入到“天、理、人、民、权、利”等等这些孔子思想中的基本要素,它们的政治学意义是什么?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哲学意义又是什么?孔子思想浮夸的致命缺陷,最终铸成了中华民族浮夸这历史缺憾——中国的思想史就是把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加以文学化而概括整理集结成书,不着边际忽而这么说忽又那么说,怎么说都能说,反正都有理,什么“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最终也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愚昧无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演讲引用了一句中国文化的“同舟共济”,好家伙!竟然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什么中美国的概念,什么G2共救世界,甚至中国拯救美国拯救世界等等甚嚣尘上,然而,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之后,中美两国之间突然的风云翻滚,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又变得无所适从一片挞伐。其实美国比中国更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同舟共济”,只不过是中国自己认识浮浅而已。希拉里的演讲是这样说的“有两方作战厮杀的士兵,遇到了一条大河,两方士兵便就停止了作战厮杀,共同乘渡一只船渡过了大河,这就是中国的典故‘同舟共济’”,中华文化的理解仅到此化干戈为玉帛而已,可美国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希拉里在引用这个典故中,1,明显就已经把美国和中国定位在作战厮杀的敌对两方,而不是中美国,2,典故背后的,这敌对两方在渡过大河后下了船上了岸就不在敌对就不在作战厮杀了吗?仅仅因为一只船一条大河一切就冰释前嫌了吗?中国文化认识到了吗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了吗?美国总统奥巴马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行为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而已,这就是美国文化比中华文化的更深入理解认识。恰恰不可理喻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总觉得自己聪明绝顶的中国人,真的太可怜了!就表面而表面的孔子思想怎么可能解决得了社会现实问题,又怎么可能认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呢?难怪黑格尔轻视地说孔子只是说了一些生活用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影响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孔子名言,就多多少少可以嗅出孔子思想溢出由此的腐朽气息。虽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谦虚好学的秉性,可从现实中细细品尝味道远不是如此,总感觉到一副十足奴性的嘴脸,用“糙话”来解释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显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另一面性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虚心好学固然是做人的美德,可一旦无度或某种利益夹杂在其中,自然也就会变成是点头哈腰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事实上,人生活于社会不可能没有利益存在,就是纯真的虚心好学,真如三人之中必有我师,当然是谦虚谨慎,可在虚心好学中丢掉自己的个性只能是学习,失去的是创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否定斗争的一面。没有个性的共性社会,师者何意?学生何故?坚持自己的主张与虚心好学,正是师者的另一面性是学生……,这共性与个性之对立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可见,随着历史变化,孔孟思想总是真理与谬误的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人文化的宗教信仰学说和“图腾”的含义也应该相应地发生本质性的变革,直接涉及到人的权利关系的变革,显然,现代的人权思想是人类最基础的人的权利关系学说,同样也应是一切宗教信仰学说的基础思想。孔孟思想的儒教在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原因就是缺少现代人权思想(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为基础,也许,今天的中华民族缺少的就是一部正大光明登上科学殿堂的、集现代文明和民主法制之大成的、人权思想完整系统的“儒教学说”和属于民族自己心灵里的“图腾”;缺少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以及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紧紧地凝聚成一体的“儒教学说”和“图腾”。总而言之,“礼”是社会人与人交流行为的规则规范,是社会思想、社会意识的语言,“礼制”就是这语言的语文。

[

这位伟大的先生提出的理论真是振聋发聩!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而孔子则出于维护西周奴隶制和日益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提出的“悠悠万事,唯此惟大,克己复礼”这种拉历史倒车的理论,在我们伟大的“江山多娇”这里却成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这还不振聋发聩吗?更莫说在当时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日益激烈的时候鼓吹什么“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以‘仁爱之心待人’”等阶级调和的无耻论调了,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忠、孝、礼、义、信”等封建残余思想,在伟大的“江山多娇”那里也成了他为之膜拜的“科学”!我们不禁要问,“江山多娇”先生,在目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烈和尖锐的今天,在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江的今天,你从历史垃圾堆里拣出这些破烂,难道就不怕被历史垃圾里的蠹虫给你感染上“大脑炎”或者“肠胃病”?你从历史垃圾堆里拣出这些破烂,是企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把资本主义社会拉向封建社会,还是调和阶级矛盾,企图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你的文章标题二者都不是。然而,文章表达出的思想内容则与标题南辕北辙,可见是在美丽的谎言下包藏着祸心的。这种“祸心”就是企图用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强加于人们,用“革命”的外衣包裹着“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自私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以此维护行将被大资产阶级摧毁的小资产阶级利益!这种拉历史倒车的腐朽思想,不要说会遭到无产阶级的反对,就是曾经在历史上战争了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也决不会答应!

[ 本帖最后由 结驷连骑 于 2010-4-26 15:54 编辑 ]